创先争优专题(104)校报精读:50后与80 90后网聊人生

党委宣传部 2010-12-02 0:00:00
    301期《湖州师范学院报》一版以《50后与80 90后网聊人生》为题,报道我校商学院总支书记沈晓阳教授三年多来坚持撰写博文日志,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党委副书记周家健得知沈晓阳老师事迹后,专门为本报撰写了述评。校报四版从本期开始陆续刊登沈晓阳老师博文,以飨读者。
 
谢谢您,沈晓阳老师
 
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 周家健
 
    某日的一个午后,一位教授、一位和蔼的长者走进我的办公室,略带忐忑地从一个牛皮大信封里取出了一个桔黄色的本子,似乎不好意思交给我,还红着脸,反复跟我解释“这只是学院开座谈会的一份交流材料”。《与大学生谈人生:晨日博文精选》,我打开封面,一篇篇精炼而精彩的博文跃然纸上,我一下也找不到合适的表达,只是一个劲地说:“谢谢您,沈老师!谢谢您,沈老师。”
 
    早就听说沈晓阳老师在用博文与学生交流;早就了解沈晓阳老师时常在为党校、团校讲课,在为学生开设成长沙龙;早就想给沈晓阳这样一位乐意把时间、精力和爱无私地献给学生的老师写点什么。但我知道,沈老师是一个内敛和低调的人,我尊重他。
 
    《博文选》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言简意赅,几乎涉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爱情、就业等各个方面,我仔细读了每一篇。“博文”让我们读到了一位哲学教授的深邃思想、一个老师的情怀和对学生的爱,以及总是洋溢在沈老师脸上对所有人的善意,我为之感动。我不知道写这些博文,沈老师投入了多少情感,花费了多少时间,但我知道,当别人在忙于申报各类奖项、各类成果的时候,沈晓阳老师正在忙于为学生开设讲座、整理博客,我敬重他。
 
    当沈晓阳老师离开我办公室时,我不无遗憾地告诉他:“您的博文是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要比那些无病呻吟的所谓学术论文有价值得多。但按照现在的考核方式,您可能很难得到相应的回报。”沈老师微笑着淡然地回答:“我知道。”其实,学生的网评就是对沈老师的最高奖赏。这是一种教师的境界,我钦佩他。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曾经说,理想的大学教师应该是潜心做学问、潜心育人才,沈晓阳老师做到了。“相逢是首歌”,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能够多一些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长得更加快乐。
 
 
 
    80、90后的大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1955年出生的商学院总支书记沈晓阳教授却是个标准的50后,如何跨过代沟,与80、90后的大学生交流,当好他们的人生导师,沈老师想到了年青人喜欢的网络。
 
    “2007年我对博客还一知半解,只知道是一个交流的新兴渠道,当时注册新浪博客,还觉得自己也‘时尚’了一把。”沈老师回忆几年前注册第一个博客时的心情这样说到。2007年3月,沈老师注册了新浪博客“晨日哲学家园”(http://blog.sina.com.cn/shenxy),至今已发表博文84篇。作为一名哲学教师,沈老师开通博客的初衷是与学生进行教学交流,把自己课上及课后所感悟到的哲学道理与学生分享。可时间长了,他觉得这个博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博文还不够有体系,访问人群也以工作族为主,并没有达到引导大学生的预期效果。于是两年后,沈老师在搜狐网开通“晨日心灵家园——与大学生谈人生”博客 (http://hsysxysxy.shouhu.com),针对大学生所关心、所困扰的问题,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哲学心得与人生感悟。一个月后,得知人人网是大学生最喜欢去的热门网站后,沈老师又在人人网上建立了个人主页 (http://www.renren.com/hsysxysxy),陆续发表了以哲学眼光看人生的日志50多篇,没想到一下子吸引了许多同学的关注,学生累计阅读量已突破3200人。
 
    针对大学教育的特点,沈晓阳老师分门别类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引导。对于新生,沈老师分别从角色转变、直面挫折、耕耘与收获、大志与小节、专业成才与品质成人等角度,撰写系列文章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对于毕业生,沈老师又写下了《用珍爱的感情怀念母校和老师》、《用诚信的品德回报国家和社会》、《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和事业》、《用健康的心理应对机会和挑战》,为毕业生寄一份嘱托、道一声珍重。
 
    同时,沈晓阳老师的博文日志还分道德、人格、立志、学业、得失、心理等方面,教大学生正确定位人生,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在得失篇中,沈老师总结出了他的 “人生三大定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世间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没有回程的车票”,这是他博文日志中备受关注的系列之一,学生留言很多。“每次看沈老师的文章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有失才有得,任何成功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和争取。”刚从我校毕业的吴同学这样回复。“选择在人的一生中无时不在,无事不有,沈老师所表述的三个观点,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选择。”文学院沈同学在博文后留下了这样一个脚印。
 
    在日积月累的网络博文日志写作中,沈晓阳老师拥有了不少“粉丝”。对于“粉丝”们的留言,沈老师几乎做到条条有回复。“我总觉得回复是给学生们的一种鼓励,同时我也能也从他们的留言中收获不少。”沈老师说。这种良好的互动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当然也就有了师生意见不一的时候。沈老师认为这是好现象,说明学生在思考。“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一般会先找到共同点,然后再讨论出现差异的原因,做到求同存异,在这样的交流中我也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
 
    除了学生,不少教师也一直关注沈晓阳老师的博文。“我是沈老师的忠实读者,他一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朴实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向学生传递着自己的人生观点。”文学院姜亦炜老师感动地说。商学院的辅导员金老师也是沈老师博文的受益者:“我刚参加工作,有学生提到自己课余比较空虚时,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帮助他们。沈老师写的《大学生活,请从立志开始》给我不少工作上的启示。”
 
    交流由网络开始,却不止于网络。一些学生看了沈晓阳老师的文章有所启发,就会主动找他当面请教,不论他们是哪个学院的学生,沈老师不管多忙总会抽出时间与学生耐心交流。社会发展学院的徐同学看了沈老师在人人网发表的日志《布利丹的驴》后,觉得自己也正陷入了选择的困境。“大三了,是考研还是就业,我一直犹豫不决,看了这篇文章,里面讲到关于‘选择’的问题,于是我主动联系了沈老师。”第一次见到沈老师,徐同学回忆道:“沈老师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他说话不紧不慢,让我和他交流能彻底打开心扉,没有任何压力。” 一番交谈之后,沈老师建议她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如果想进一步提升自己,可以考虑考研。
 
    怎样当好80、90后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沈老师用他的哲学思维、人生经验和高尚人格向他们言传身教,建立起了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并把它延伸到学生们的心里、延长到他们的人生中。
 
(本报记者:周末 吴芸婕)
 
沈晓阳博文精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曾不止一次地有学生问我,你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什么。这时,我往往会根据当时的心境选择一条想得起来又能称得上格言的东西作为回答。如果现在学生问我这个问题,我就回答,我最喜欢的格言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这里,“午餐”代表我们所追求的一切:财富、收入、荣誉、地位、闲暇,如此等等。“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说要想获得自己所追求的一切,都需要有付出。这种付出,用经济学的术语就是“成本”,用社会学的术语大概应该称“代价”。世界上造不出不需要消耗能源的“永动机”;社会生活中不可能有不付出成本的收益。这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永恒规律。
 
    这么一句平实的大白话为什么能够成为我最喜欢的格言呢?因为这句话可以对人生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鼓励作用。这句格言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想有所收获,你就得要努力为之奋斗,就得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就得为此放弃闲暇和安逸。我们看到太多的人(有时也包括我自己),想要获得的东西很多,但为此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太少。时常想想这句话,不失为一种自我激励。
 
    二是安慰作用。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你没有得到午餐是因为你没有付费。你的“费”仍然在你的“口袋”里,你仍然可以用它来获得另外一顿“午餐”或者“晚餐”。他人在奋斗的时候你在享受着自由自在的快乐;他人在流血流汗的时候你获得了休息保养的好处。我们看到一些人,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愤愤不平,就欲欲寡欢。这时用这句话提醒他一下,也许不失为一种安慰。
 
    三是权衡作用。既然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问题就在于这个“费”(代价)是什么。我们在试图获得某种“午餐”(目标)的时候就应该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承担这个“费”(代价),该不该承担这个费(代价)。如果我们自己觉得不能承担或不该承担,我们就应该放弃这个“午餐”(目标)而选择另外的“午餐”(目标)。世界上的“午餐”种类很多,需要付的“费”也就各异,想想这句话,权衡着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吧!
 
    四是提示作用。有些人觉得“免费的午餐”还是有的。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某些人能够不付出代价就获得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确实,在社会的公平正义还没有得到很好实现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其实,这也不是“免费的午餐”,而是付出了另外的“费”。比如尊严,比如法纪,比如道德感,比如羞耻心,比如因问心无愧而带来的心灵宁静,比如因无所趋奉而带来的独立自在。因此,当我们羡慕这样的人甚至想效仿这样的人的时候,想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格言,即使谈不上警示作用,至少也是一种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