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报: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湖州师院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纪实

党委宣传部 2017-12-15 0:00:00

    2017年12月15日,《科技金融时报》7版以《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湖州师院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纪实》为题,报道我校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纪实。全文如下:

 

下得去 用得上 留得住

——湖州师院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纪实

 

       近日,中央深化改革小组会议通过《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会议指出,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要遵循医疗卫生服务和临床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加强贫困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而湖州师范学院,早在2007年就在浙江省内率先开展了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2012年11月,湖州师院“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成功入选为国家第一批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从2013级起,学校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中设立卓越医生培养教改班。

  从2007年至今已有十年,湖州师院探索出了一条校地共育“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全科医生的新路子,也为国家改革完善全科医生的培养与使用提供了“湖州师院模式”。

  学校与地方共育 确保 “下得去”

  章凯,现在是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紫金桥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医生。2010年,经过3年学习,他从首届医学院临床医学 (社区医生)专业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社区医生。七年来,除了日常门诊,他还负责慢性病的管理以及乡镇的大小体检工作。服务站的建立节省了农民的支出,更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并看得好病,2007年,针对农村卫技人才后继乏人的现状,湖州市政府委托湖州师院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

  据了解,根据湖州农村卫生队伍现状,学校依靠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等过程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优势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优势整体发挥出来,建立 “校地共育”农村卫生实用人才培养模式。

  十年来,湖州师院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专科生1737名,本科生477名。其中,2010届121名毕业生,在该市三县两区5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卫生服务站到岗109人,12名非湖州生源地学生回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就业;2011届毕业生113人,107人到岗。

  高而稳定的到岗率,推动着 “定向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浙江省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开始招收本科生,湖州师院医学院作为全省两所院校之一承担本科层次社区医生的培养任务,首批本科招生115名。这是根据近年来农村社区医疗的实际需求,浙江省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生队伍素质,提高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又一个重大举措。

  培养与需求对接 确保 “用得上”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不信任我们,认为我们年轻,没有经验,不敢让我们治。”与章凯同届毕业的吕晓刚、钱俊强回忆起刚进卫生院的时候,乡民都不愿意找他们看病,认为他们 “治不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 “带头兵”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赢得卫生院领导、同事和乡民的认可。

  在学校档案室里笔者看到,在首批社区医生毕业生工作表现情况调查中,58.9%在岗培养生被评定为优秀称职,37.8%为称职,3.3%为基本称职。各县区对社区医生的评价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扎实,医疗、护理操作能力强,并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从之前的“不放心”,到现在的“主动要求治疗”,乡民们对社区医生从抵触到信任,这正有赖于他们扎实的医疗基本功。 “三年来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很全面,在这里能够用得上,让我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经常为村民测量血压,指导他们吃药,有时候会做预防感冒、肠道传染病等常见病的宣传,农民的一句 ‘谢谢’让我很满足。”吕晓刚说。

  据了解,曾经有些学生,因为免学费、包分配,导致学习动力不足。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与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合作,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明确招录并轨退出机制,让不求上进、没有责任心的学生有危机感,甚至让不符合定向培养要求的学生适时退出,并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社区医生队伍的素质水平。

  同时,学校还提出 “一优化、两加强”为特色的课程体系,主要突出专业主干课,减少公共必修课,适当压缩医学基础课,充实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必修课,强化人文课;加强预防保健知识,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

  定向培养生不同于传统的临床医学生,在大医院,讲求精专,但在社区医院,要求的是什么都会。所谓 “都会”,就是 “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能力。因此,学校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独创PBL课程,由10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自己编写教材,该课程的成绩70%源于平时成绩,30%为期末考核,因此更注重教学的过程管理。PBL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真实临床案例,将学习目标和学科相关的核心概念、知识、技能、人文隐含于案例中,实现基础与临床的融合、医学与人文的渗透。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建构多层多元的、临床可用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发展有效的临床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PBL课程是我自小学以来,遇到过最有趣最放松同时也是最能学到知识的教学方式。PBL教室在教学资源配置上已达到无可挑剔的程度。建议有更加复杂、逻辑性更强的临床案例来锻炼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一位上过课的医学生表示。

  为了提高定向培养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还会同湖州市卫生局在湖州市三县两区遴选了一批县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方面的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学规范培训,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招生与招聘同步 确保 “留得住”

  “人才肯定用得上,但‘留得住’就成了问题。”湖州市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负责人说,“定向培养的学生,没有编制,很难让他们安下心扎根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

  这是目前很多卫生服务站面临的窘境。根据以前的政策,学生与户籍所在地卫生局签订定向协议后,毕业后就会有工作,但对于工作性质和工作待遇都没有明确。

  “没有编制,就像没有正式的身份,总怕日后会失业,就有一些人会在限期干满之后选择离开社区、另谋职业。”一位在八里店卫生服务站工作的定向委培医生透露出很多人的想法。“编制”也成为很多学生毕业之后的一种诉求。

  针对这一情况,2012年起,湖州的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招生首次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即 “招录同步”,把 “编制”变成一种承诺。按照 “先填志愿,择优选拔,后签协议”的原则,湖州师院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按考生户籍以县 (市、区)为单位实施定向招生与招聘。在高考招录时,安排提前录取,并增加发布招录招聘公告、事业单位体检和招录公示。

  此外,为解决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提高、知识更新等问题,学校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校地共育”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将学历教育与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历教育真正成为一条满足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完善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确保 “留得住”。

  这些举措的实施,有效杜绝了人才流失,为县区积累了优质医疗人才。

 

    http://kjb.zjol.com.cn/html/2017-12/15/content_260938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