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湖州师院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进共青团改革———让青春焕发勃勃生机

党委宣传部 2017-12-20 0:00:00

    2017年12月15日,央视网以《湖州师院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进共青团改革———让青春焕发勃勃生机》为题,报道我校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进共青团改革。全文如下:

 

湖州师院在全省高校率先推进共青团改革———让青春焕发勃勃生机

    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日前出炉,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探寻‘两山’理论,共建美丽乡村”大学生绿色生态实践团榜上有名。
 
    文学院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功,是湖州师院团委指导开展社会实践,把实践育人落到实处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群团工作,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党的群团工作肩负着庄严使命。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改进提高、不能停滞不前。
 
    此次会议,向包括共青团在内的群团组织发出了改革动员令。
 
    今年4月,湖州师院在继承团中央和团省委对于共青团改革工作理论核心要求的同时,结合“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要求,在全省高校率先出台了共青团改革方案。
 
    强筋健骨
 
    让更多青年“遇见”共青团
 
    “张教授,科研竞赛就要开始了,麻烦多指导指导我们。”“张老师,请你给我们班上堂课,讲讲怎么规划考研。”“张书记,上次你组织的专家讲座很受学生欢迎,以后要多请点科研大咖来开讲。”
 
    ……
 
    在湖州师院,新上任不到3个月的校团委副书记张玉建,特别受团员欢迎。在被任命为校团委“兼职副书记”这一新身份之前,他已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科研上,他主持了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5年在SCI索引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荣获2017年“湖州市青年科技奖”。教学上,在他的“掌舵”下,班上38名学生中有24人参加考研, 19人进入复试并通过,分别被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录取。班级考研成功率高达50%。
 
    作为科研和教学的专业人才,张玉建在原本属于专职团干部的位置上,正用自己的方式带领校团委科学化、专业化开展工作和理论研究,特别是在指导挑战杯、新苗等科研工作方面,为共青团注入了新活力。
 
    高校共青团改革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做到“强筋健骨”。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是团组织的“筋骨”,高校共青团要焕发活力,变得坚强有力,就要通过改革把组织基础夯实,把制度基础筑牢,让团组织的“筋骨”坚实有力、坚韧有劲。
 
    5月初,湖州师院立足增强共青团的先进性,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启动了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首场“重头戏”——选拔团干部。
 
    在选人用人方式上,该校不拘一格,打破了学历、身份、职级等限制,选拔、聘任优秀青年代表,增设一名来自学院基层一线团干部的挂职副书记,增设一名高层次学历专业教师和一名优秀学生代表为兼职副书记,完成专挂兼干部队伍配备格局,不拘一格用人才,使校团委成为优秀团干部名副其实的培养摇篮。
 
    经过多轮比拼,原外国语学院辅导员周颖被选为挂职副书记,张玉建和护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付晓凡被选为兼职副书记。
 
    “作为一名曾经‘战斗’在一线的辅导员,我最大的优势就是知道学生在想什么。”周颖说,这不仅是她竞聘成功的秘诀,也是这3个月来顺利工作的法宝。
 
    走上挂职副书记的新岗位后,周颖把以前工作中了解到的一线团干和学生的意愿,反映到了学校共青团发展的决策过程中。同时,在校团委的大平台上,她利用在基层积累的共青团工作经验和特色做法,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服务学生成长。
 
    “筋骨”健,改革才能“走得稳”“跑得快”。团组织改革以来的实践证明,打造专、挂、兼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拓宽了团组织“筋骨”养分供给渠道,为团组织注入新的能量源。
 
    通脉化瘀
 
    让线上线下团旗飘扬
 
    “从曾经的‘38亩土地,有操无场’到如今‘1600余亩土地, 3个校区’,你了解湖州师院的发展历程吗?”“你认为师院精神应该包括什么?”……在湖州师范学院德清湖畔的“从游居”,一场以“大学精神”为话题的“茶约”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聊现在、话未来,校党委书记刘剑虹以“大家长”“大学长”的身份,倾听青年学子的心声,共同探讨大学精神。
 
    “请的嘉宾很高大上,话题很接地气。”参加“从游茶约”的大二学生小孟说,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校的决策者们解答学生疑惑、听取学生建议、维护学生权益,实现了学生与学校的联系畅通。
 
    以学生为本,是高校共青团改革的首要任务。高校共青团改革就是要解决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根本问题,就是要打通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任督二脉”,切实扩大工作有效覆盖面,提高组织吸引力和凝聚力。
 
    为此,湖州师院立足增强共青团的群众性,强化“通脉化瘀”。“通脉”,就是畅通团组织和团员、团干部和团员的渠道,真正让共青团走到青年之中、走进青年心理,实现直接联系服务引领青年零距离。“化瘀”,就是青年学生有什么样的困惑,共青团就努力去回应,去解决,切实把共青团建成青年学生想得起、靠得住的“青年之家”。
 
    利用共青团改革工作之际,湖州师院强化以“青年之声”平台为载体,打造共青团“互联网+”工作格局,积极发展青年之声线下平台,完善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线上线下多点开花。
 
    线上,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青年之声联动机制。青年之声问答平台上主要对时事政治、志愿服务、学习科研、生活娱乐以及工作就业等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交流解答,在这个平台上,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青年的问题,还为青年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目前,该校已有注册用户3578人,专家1969名,提问问题14140个,回答数15884条,点赞数27897个,回复点赞率高达90%。高质量、高数量的提问和回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青年的困惑。
 
    线下,开设“我与校长有个约会”“从游茶约”等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在丰富青年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增进了校领导、教师对一线学生的了解程度,有效推进了学生工作的开展。
 
    青年学生需要参与权,湖州师院就组织“无梦想不青春”宣讲团,邀请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代表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代表等参加校园巡回演讲,从“配角”变“主角”;青年学生需要话语权,该校就增强团代会、学代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让青年学生有渠道、有机会发表意见,从“被动收听”变“主动播音”;青年学生需要成长平台,该校就携手“青椒公益”,成立“青椒空间”学生社团,打造湖州师院青年与校外优秀青年面对面交流平台,从“服务他人”变“服务学生”。“参加了好几次‘从游茶约’和‘青椒空间’的活动,解决了很多困惑,也树立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信心满满。”大一学生小蔡说,团组织的活动越来越丰富,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越来越强。
 
    对症下药
 
    让团员多了身份感与责任感
 
    对照这张体检表,我才发现有好多地方做得还很不足,让我深深地感到自己作为一名共青团员的责任和担当。”今年下学期刚开学,湖州师院学生小董就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开学礼物——团性体检表。
 
    和小董一样,全校1.4915万名团员青年都参加了“团性体检”。这次“体检”指标共有10个,每个指标各占10分,总分100分。除设置“思想政治”“遵纪守法”“行为作风”“参加组织生活”等5项基本指标外,还设置了理想值、勤奋值、活力值、公益值、运动值等5项个性指标,不仅包含了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等内容,还对团员违法违纪和信教情况等进行核实。
 
    共青团改革的一大重要目标就是从严治团,克服“四化”现象。今年以来,湖州师院立足增强共青团的政治性,开展“团性体检”工作,巩固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
 
    “团性体检”有一套规范的程序,个人自检、团员互检、青年评检、组织总检相结合。该校以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团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让更多团员青年可以开诚布公相互审视和剖析各自及同伴的长处和短处,及时掌握每位团员的情况,了解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进行纠正,不断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激励每位团员树立先进形象。
 
    “体检”总有标准,如果团员“健康”不合格怎么办?
 
    “诊断结果出来了还得对症下药,及时‘治病’。”湖州师院团委书记谢杭介绍,积极选树一批在“团性体检”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通过网站、报纸、微信、微博等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纳入学校“无梦想不青春”宣讲团,在全校形成广大团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良好氛围。
 
    对于团性体检“亚健康”的团员,各基层组织要帮助分析原因,查找不足,并提出整转方案,早日实现“药到病除”。
 
    “能进还得能出。”谢杭表示,学校正不断健全完善团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以“团性体检”活动为契机,探索不合格团员退出机制,切实提高团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http://www.new-cntv.cn/society/2017/1215/2078.html?appinstall=0&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