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登科
湖州师范学院刘剑虹研究员的新作《移植与再造:近代中国大学教师制度之演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出版),是其多年来在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历史研究和现实探索的结晶,在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该著以“学术独立”作为观察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系统梳理和严密论证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历史嬗变、内在逻辑和具体实践,完成了近代大学教师制度演进乃至近代高等教育变迁的基因密码是近代国人追求“民族独立”投射在教育文化领域的“学术独立”的索解。作为一部以制度史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背后哲学命题的学术专著,该书颇具功力,作了很有价值的探索。
首先,该著探索了教育历史研究的哲学方式。刘剑虹研究员在对近代高等教育变迁的长期探索和思考中发现,制度变迁的背后是理念的创新,而且理念虽在制度的变迁中若隐若现,但却一直存在并实际指导着制度的生成和实践,即使其表象的呈现显得分散而凌乱。著者认为近代高等教育从其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救国重任,因而它首先应该是中国的,并非是单纯的因袭西方,从而对教育制度的生成起着深层规制的作用,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变迁是其重心和关键所在,这成为其探索教育历史研究特别是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研究的哲学基点。
其次,该著选取了近代大学教师制度这一极佳的切入点。作为近代大学制度核心构成的大学教师制度,是教师群体创新活力能否得到激发的关键因素和坚实保障,它的近代化进程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近代高等教育的水平和程度。作为近代教育变革中最具成效的部位,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变迁与社会环境及教育变革天然相联和紧密互动,是近代大学人在势变时移、中西交杂、国难深重之下的心路探索在教育制度上的集中反映。正是教师制度在教育制度体系中的独特性,遂使其成为在核心部位和关键环节上论证“学术独立”为近代高等教育变迁的基因密码的最佳样本。
再次,该著深度精描了近代大学教师制度的基因植入进程。“学术独立”基因的植入是一个细密而缓慢的位移和渗透过程,表现为思想的转变、学人的思考、制度的生成、实践的具体化等多个层面。该著创造性地将近代大学教师制度分为孕育、萌芽、形成、发展、成熟和完善六个阶段,从职务、资格、聘任、晋升、考核、奖惩、培养及薪酬、退休等基本构件入手,全面深入梳理和生动再现了这一复杂历史进程。
最后,该著从实践层面,通过对关键人物和重要历史节点的深入分析和讨论,论证了人是制度实施的关键,是基因的植入和改造的主体,也是找寻密钥推进变革的主体。一个成熟的文化,具有应对外来异质文化的强大抵抗力,正如陈寅恪所说,“任何外来文化都要受到它的检验”,或接纳或拒绝。作为世界上唯一持续数千年的文明,中华文明对外来文化具有异乎寻常的同化力量,即使近代以来受到了首次强于自己的西方文明的强大冲击,但其强大的同化力量依然发挥着作用。人的本质是文化个体,因而基因植入及其外生精神在个体上的内生成长是制度生成和实践的最终途径和关键所在。是以在中国,经历了清末的改造,民国时期以蔡元培为代表的近代大学人对西方“学术自由”精神作了精微阐发,提出了“学术独立”主张,并为这一时期的学人前赴后继地继承和坚持。从此“学术独立”成为中国教育界彰显民族性和教育性的精神支撑,成为近代大学教师度变迁乃至近代高等教育变迁的精神引领和内在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