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2日,《湖州日报》34版以《辟转型发展之路 现华丽蝶变之美——湖州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坚实迈进》为题,报道我校跨越式发展纪实。全文如下:
辟转型发展之路 现华丽蝶变之美
——湖州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坚实迈进
从“有校无园、有操无场”的37亩地校园,到占地1600多亩、校舍总面积达4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
从在校生不足1000名,教职工不满300人,没有一名教授、博士,到拥有在校学生18000多名,教职工1200多人,并且在820多名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115人,副高职称教师24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
从只有7个专业的专科学校,到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等11大学科门类、52个本科专业、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本科院校,并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综合大学迈进;
从科研项目(市厅级以上)为零,到每年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0项以上,各类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丰硕,与湖州市政府、浙江大学三方共建湖州发展研究院,市校合作共建农村发展研究院,与2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承接服务地方项目1000多项,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
撤地建市的30年里,湖州师范学院驶入发展快车道,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了学校发展过程中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撤地建市的30年里,湖州师院不仅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使之成长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更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全方位介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服务地方的支柱产业和社会文化,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思想高地和文化高地。
立校、立人、立地,湖州师院完美蝶变,从一所默默无名的专科学校,正成长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区域性综合大学。
立校 向综合性大学跨越发展
连日来,高温来袭,湖城大地热浪滚滚。湖州师院东校区的工地上,建筑工人抢抓时机,在非高温时段加紧施工。
在建设者的奋战下,新校区已初具雏形:德清湖上,微风吹拂湖面,泛起粼粼波光;安吉园里,风吹过竹梢低吟浅唱,一派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长兴广场上,三三两两的学生或畅述理想,或展望未来……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与钢筋水泥的教学设施相互辉映,有机融合,成为师生潜心治学、陶冶情操的校园。
“我们读书时,没有校园、没有操场,教室没有桌子只有凳子,那种只有两边扶手的木凳,右边扶手上有一块像课本那么宽的木板供我们写字用。”湖州师院校友、德清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王延光,回忆着上学时的情景,用手比划了一下木板的大小。
和很多从湖州师院走出去的校友一样,王延光对于母校这30年的发展,感觉与有荣焉。“变大了,变漂亮了,变得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了。”在他看来,湖州师院30年最大的变化,除了外在,更重要的学校始终抓内涵建设,向综合性大学迈进。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行的,是另一场“鏖战”——招生录取。
浙江、江苏、四川、新疆、黑龙江……湖州师院的一间“秘密”机房内,电脑上贴着注明省份的便签,高考第二批的录取工作正在这里紧张有序地进行。
“今年师院计划招生2801人,求真学院计划招生1940人。与去年相比,招生范围又扩大了,覆盖全国23个省市和自治区。”招就处副处长谢杭拿起手边的2013年招生计划介绍,招生地区也新增了重庆、新疆、四川和黑龙江。
量变的同时,质变也在进行:一本招生扩容,首次尝试文科实验班和理科实验班模式招生;首次参加浙江高考“三位一体”招生;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今年再添护理学专业……
俗话说,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的湖州师院,不仅完成了从专科学校到地方院校的蝶变,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成长为一所国内有影响、省内有地位的有特色高水平区域性综合大学。
立人 最适教育打造“人才高地”
“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一直是我的梦想。未来的日子里,我要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中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坚定自己的誓言,“两项计划”志愿者、湖州师院毕业生严俊峰出发了,和其他4名同学一起,奔赴四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省内欠发达地区。
参与“两项计划”,投身基层服务,在锻炼中成长,已经成为湖州师院毕业生的一项优良传统。自2003年开展“两项计划”工作以来,涌现出了一批省级“两项计划”优秀志愿者和先进工作者。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面对18000多名在校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怎样立人成了湖州师院的最大课题。
“我们给学生一个承诺,你选择了湖州师院,你就能在其中得到最适教育。”为此,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逐步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途径和机制。
实施“最适教育”,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低年级班主任全面负责制,高年级辅以导师制,通过大学生成才路线图,建立学生成长卡,增加选修课,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开展国际交流,开辟创业园,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坚持“校地共育”,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校地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参与质量管理,构建“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开展“四化四导”,通过“四化”——“素质育成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坚持“四导”——“思想先导、成才向导、实践指导、就业引导”,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学相长,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努力培养“明体达用”人才。
“就业时,虽然和不少名牌学校的毕业生竞争,但我们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比他们差,在同台较量中,我们还拔得头筹。”小教专业毕业生倪晓洁觉得在湖州师院学习的4年收益颇丰,并成就了她踏上讲台当教师。
一组数据显示,湖州、嘉兴两市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中师院毕业生已占50%以上,而这两市的基础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位居前列。一年,湖州市有21名中小学校长入选省名校长工程,其中13名为师院毕业生;有56名教师入选省名教师工程,其中30名为师院毕业生。
翻开湖州师院的毕业册,不难发现活跃在各个领域的优秀工作者的身影:陈国平,从毕业后的初中教师到校长,再到下海从商,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抓住机遇,坚持开拓创新,成功就任浙江康恩贝集团董事长一职;施国平,怀揣“在一生中治疗好人类的几种疾病”的人生梦想,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从一名专科生成长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并受聘为哈佛大学教授,一直从事心血管和内分泌类疾病研究;郁建兴,潜心治学、爱生重教,获浙江大学首批也是唯一一个“心平杰出教学贡献奖”,并获得国内最高“奖教金”100万元;潘美儿,毕业后的10多年里在德清大山中的麻风病区为残老麻风病人服务,获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
30年来,5万余名毕业生,湖州师院完美地诠释着“人才高地”的美誉。
立地 倾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湖州市病死害动物处置中心,一批病死害动物尸体被送入炭化中试炉中,经过热解炭化技术处理后,病死害动物尸体变成了生物质炭,可直接用作燃料或土壤改良剂。这标志着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处理取得成功,而这项技术的发明者正是湖州师院博士车磊和他的团队。
近年来,湖州市现代化养殖业发展迅速,但受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技术等因素影响,畜禽存在一定的死亡率。“这项研究就是针对湖州的实际情况,希望使废弃物变成资源得到再利用。”车磊说,学校与地方接轨,让研究成果可以更快地走出实验室,服务发展。
近年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渐成为湖州师院的自觉行动和必然选择,也为该校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和车磊一样,越来越多的湖州师院老师走出“象牙塔”,走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会了眼睛向下,学会了弯腰服务地方,也学会了立足湖州思考全局。
池水温度超过28度,点一下鼠标,鱼塘自动循环换水降温;闷热天气,电脑会“告诉”供氧机强量供氧……这不是科幻片里的场景,而是吴兴区丰溢现代农业水产养殖场董事长凌淦荣对千余亩鱼塘的打理模式。
这套名为“智慧农业园信息化平台”的农业远程控制系统采用云计算技术,由湖州师院信息与工程分院携手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打造。
凌淦荣算了一笔账,运用智能监后,鱼塘的亩产增值能达20%,每亩多赚约2000元。“这还没算人工成本,高科技养鱼就是划算,多亏了湖州师院的专家们。”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湖州师院与湖州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升华集团德清华源颜料有限公司等30多家单位签订科研项目40个。目前,学校与湖州市政府、浙江大学三方共建湖州发展研究院,与湖州市共建农村发展研究院,积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问题,开展政策研究和理论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在湖州市创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库”作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截止目前,学校已与25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承接服务地方项目1000多项。
如今,湖州师院已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梯队”:学校与政府合作,建立科研机构;教师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完成科研项目,输出科研成果;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加入志愿服务。
一如既往,湖州师院将倾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自己蕴藏的巨大知识优势、人才资源优势和创新能力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财富和人民的实惠,并使之成为湖州师院不断发展的坚实根基。
足迹
1982年,中共嘉兴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数学、物理、化工、体育、汉语言文学、外语和政史7个专业。当年,各专业招收新生364人,在校学生达971人。教职工290人,其中讲师30人。
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改“嘉兴师范专科学校”校名为“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是年秋季,在校学生数升为1059人。
1988年,是学校恢复高等教育10周年。当时,该校建立了6个教学科,全日制在校学生1024人,已毕业学生3994人。全校有教职工36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1人、讲师81人。
1997年,新校址竣工并投入使用。同年,经省教委批准,中文系、政史系、外语系等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新生。至此,该校本科教育全面试行。
1999年,湖州师范学校、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并入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组建湖州师范学院。此后,湖州卫生学校也并入组建医学院,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崭新时期。
2005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正式获批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成为全国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首批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同年,学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全省高校中首批获得该荣誉的两所高校之一。
2012年,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列入省内本科第一批招生,正式开始一本招生。同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3年,“湖州大学”筹建工作协调小组正式成立。小学教育专业列入省内本科第一批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