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弟学校常上没有乐器的音乐课“爱心列车”再次启程帮“小候鸟”完成艺术梦 一起来唤醒“沉睡”的乐器
3把古筝, 17个葫芦丝, 20张纯真的笑脸……在湖城良友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悠扬音乐声响起,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仔细地盯着“老师”的每一个弹奏动作,进入了音乐世界。
良友小学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相比于公办小学来说,学校教学设施相对简陋、教师资源也较稀缺。“孩子们都特别喜欢音乐,但我们满足不了,师资和器材都配不上。”该校郑校长介绍,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也没有钢琴、手风琴等音乐器材,连专业音乐教师也有。平常的音乐课只能说是唱歌课,就是老师教学生唱歌,没有五线谱、没有乐器伴奏,教一句唱一句。
和良友学校一样,由于条件有限,绝大多数的民工子弟学校在专业师资力量上捉襟见肘,“没乐器,没人教”成为了学校和孩子们的烦恼事。然而,即使没有乐器、钢琴伴奏,甚至没有五线谱,孩子们依然唱得开心起劲。
灿灿跟着打工的爸妈到湖州已经4年了,从小就能歌善舞的她特别希望拥有一样乐器,可是她把这个愿望深埋在心底。“爸爸妈妈打工赚钱很辛苦,我不想让他们多花钱。”被问起最想拥有的乐器时,她想了半天才说口琴或长笛,“大琴很贵的,口琴和长笛好像比较便宜。如果我学会了吹口琴,就可以晚上吹给爸爸妈妈听。”
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民工子弟学校缺少音乐老师和音乐器材,更有很多拥有音乐梦想的“小候鸟”,碍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家庭经济条件,只能把艺术梦想放在了心底。
然而,在同一座城市里,有一些乐器却“沉睡”已久。“女儿说要学吉他,结果买好乐器,学了两三次就不学了,现在这把吉他就放在书房的角落里积灰尘。”家长陈女士说,除了吉他,为了女儿还买过长笛、二胡,都没用过几次。而且,和她们家有同样情况的不在少数。
有人弃之不用,有人求之不得。在寒冷的冬日,本报“爱心列车”将为热爱音乐的民工子弟再次出发,用实际行动为孩子们送上温暖。即日起,“唤醒‘沉睡’的乐器”公益活动正式启程,如果你家里有正在角落里“沉睡”且能完好使用的乐器,不妨慷慨捐献,来帮助“小候鸟”们圆满艺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