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日报:陈湘: 艺术作品要既“甜”又“辣”

党委宣传部 2014-04-15 0:00:00
    2014年4月12日,《湖州日报》以《陈湘:艺术作品要既“甜”又“辣”》为题,报道了我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陈湘的油画——《泊》的创作情况。

    陈湘与油画作品《泊》记者 沈丹青

    见到陈湘,他刚从杭州风尘仆仆载誉而归,由他创作的油画《泊》日前正在浙江自然博物馆二楼展厅展出,同时被主办方省美术家协会等看好,入选成为10件优秀作品之一,这也是本次大展的最高奖,作品同时被浙江自然博物馆收藏。

     这幅画的灵感来源于太湖渔舟唱晚,每当落日西下,密密麻麻的七桅和五桅帆船停泊于烟波浩淼的太湖边,在湖光山色与夕阳余晖的映衬下,尽显渔舟唱晚的诗情画意,又别有一番浓郁的渔家风情。”正是受到这一太湖美景的启迪,陈湘在这幅油画中以落日的金黄色为主基调,又融入了海岛风情,于是一道既“甜”且“辣”、中西融合的意象油画“艺术点心”被呈现于观者眼前。

 

    1


    “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做到既要‘甜’,又要‘辣’。辣而不燥,甜而不腻。”这是陈湘对于艺术的看法。他的意象油画系列、玛尼视觉与佛系列等作品在2010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之后,已经接连拍出了不错的价格。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不认为画得太“像”即是绘画的至高境界。齐白石老人有云:“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道出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强调神似,以貌取神。在陈湘的油画中,以油画表现山水、人物,不拘泥传统,也不完全抽象,用心体悟,作品在似与不似之间,书写胸中之丘壑,背倚儒道之学说,表现自然之大美。

 

    油画本属西洋艺术,一些画家也许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文化的身份。陈湘却凭借真诚、执著和自信,在与西方艺术进行深度交流和激烈碰撞中依然保持着民族文化的自尊。作画不仅豪放泼辣而不失灵秀之气,而且在生辣之余还常常夹带着一股别样的甜味,鲜香浓郁。《冬雪》、《傍晚》、《天祭》中,你可以看到随意酣畅而法度严谨的运笔:时而快刀斩乱麻,时而绵绵细雨丝;时而逸笔草草,时而精雕细刻。现实生活的生动场面和丰富细节常常激起他的创作冲动,这种冲动不是下意识的情感宣泄,而是潜在艺术能量的释放和喷发,是个性魅力的尽情张扬。

 

    你甚至能在本地的钱壮飞纪念馆中找到他专门创作的一系列主题油画。《菱湖游击队》、《放下你的鞭子》、《五四运动》、《入党宣誓》……这些作品可能源于近代史相关记载中的一句话,而画家发挥了充分想象,运笔收放自如,心灵的每一丝颤动都转化成了生动而丰富的笔触,于旷达中见精妙。


    2

 

    随着交谈的深入,才得知油画其实并非陈湘的专业,而仅是一门业余爱好。作为湖州师院艺术设计系的学科带头人,设计才是他的本行。由他亲自操刀的招贴设计《禁毒》、《老城改造,保留核心》、《湖州印象》、《灵秀浙江》等作品多次入选国内或省内比赛大奖。在教学中,他注重激发大学生的创意灵感,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他指导的学生每年活跃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奖频仍,就在去年10月,艺术学院就有两件作品获得此次大赛的优秀奖,分别是公益平面类作品“团结就是力量”、平面海报作品“青春霸主”。

 

    作为一个艺术多面手,除了油画,还有书法、中国画也在陈湘的兴趣涉猎范围内。多年习书画,他对此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古人在书法的艺术实践中,曾总结出这么一句话——“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就是说学习书法在于书写的方法上,而其精妙的地方则在于书写的人,方法可以在人们之间流传,但必须需要自己的认识、理解才能够有所妙得。

 

    “所谓艺术水平的成熟,是指作者的作品既要够美,又要具备自己的风格与面貌。”陈湘说,好的艺术作品应该做到既要“甜”,又要“辣”。“甜”指的是“美”,它是艺术的共性;“辣”指的是作品的独特风格,即艺术的个性。“艺术讲求通感,一道色味俱全、充满层次的艺术大餐,才能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陈 湘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副教授。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展示协会会员。出版有《中国油画二十家》等个人专集等。油画作品多次被展览机构、个人收藏与拍卖。

 

    网络链接如下: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4-04/12/content_1536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