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3日,《浙江文明网》以《湖州师院学子赴杭捐骨髓救人》为题,报道了我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芮航捐献骨髓救人的情况,全文如下:
湖州师院学子赴杭捐骨髓救人
7月22日上午,浙江省中医院一个封闭的病房里,湖州师范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大二男生芮航安安静静地躺着,右手臂血管的血液正缓缓流向一台特殊的机器,这台特殊的机器就是血细胞分离机,它将从流经的血液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妈妈,别担心,你看,整个过程很简单的,就相当于献一次血。”看着身旁一直眉头紧皱的母亲,芮航神情轻松,一边安慰母亲,一边配合着医护人员介绍起了骨髓捐献的小知识。
骨髓采集持续了2个多小时后结束,芮航终于可以松一松他早已僵硬的身体。而这些救命的造血干细胞迅速被送到早已等待着的工作人员手中,将由飞机运往上海他并不知道的医院,那里的一名身患白血病的11岁小女孩,极有可能因此获得重生。 “没想到,真没想到。”虽然已经完成了多道程序,但芮航对于捐献骨髓这件事还觉得很不可思议,“想到自己的血能带给一个11岁小女孩生的希望,就浑身充满力量。”此时,他的身上还留有一根针,以便造血干细胞不够时随时准备再采集。
芮航成年以来,一直都有献血的习惯。 2012年,正在湖州师范学院就读的他,回到家乡舟山过暑假,并在父亲的陪伴下到当地的献血站献血。那时,正赶上献血站骨髓样本采集,医生一边做着抽血前的准备,一边询问他是否有意向捐献骨髓。“儿子,捐吧,这是好事呀。”父亲的一句话,让芮航毫不犹豫地挽起了袖子。于是那天, 5毫升静脉血从这个少年的血管里被抽取出来。
然后,这些静脉血被作了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型检查。检查资料又被输入骨髓资料库,静静等待着有一天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病人。
据了解,在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中,骨髓相匹配的概率是万分之一,而陌生群体的配型成功几率,则是百万分之一。这样的几率,让芮航渐渐淡忘了这件事。
没想到的是,这百万分之一的几率,就让他碰上了。今年年初,芮航接到了省红十字会的电话,要求他进行再次配对,这意味着,他的骨髓和某位白血病患者可能配得上。
1个月后,他到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医生告诉他,高分辨结果相合,再配对结果很成功,体检结果也符合各项要求,将安排他进行骨髓捐赠。“当时真的有点懵了,既高兴又紧张。”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芮航说,得知对方是一个11岁的小女孩后,他的心情沉重却充满力量,只希望后面的所有检查都能顺利,更希望早日通过一个个”关卡”,用自己的骨髓去救一条生命,“我是医学院的学生,等待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期待多于害怕,或者说还有点好奇骨髓移植的具体操作。”
然而,就在芮航开心不已的时候,配对成功的消息却令家人喜忧参半。身为红十字会成员的父亲很支持,而母亲则有些害怕与不安。“妈妈知道我捐献的时候觉得无所谓,但知道配对成功后就有点担心了。”为了安慰母亲,他上网仔细查询了骨髓捐献的相关知识,并且把一些小知识、小图片通过网络、电话等分享给母亲,让她安心。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 7月初,正在湖州市中心医院实习的芮航等来了消息——接受移植的小女孩目前情况良好,可以开始骨髓捐献的前期准备工作。
7月17日,芮航的父母特地赶到了湖州。第二天,在家人的陪伴下,他来到了浙江省中医院注射了第一针“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为移植做最后的准备。“提取造血干细胞后,身体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疲劳或者酸痛,但从长期看,不会影响身体状况。”医生向他和父母介绍着捐献骨髓后的身体状况和注意事项,“如果一切顺利,不出现排异现象,移植骨髓的患者将保住生命。好样的!小伙子。”
也许因为父亲是红十字会成员的缘故吧,在父亲的影响下,芮航也热心公益,多次参加过红十字会组织的大大小小活动: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社区义诊,到企业手把手传授急救技巧,等等。芮航在接受采访时说:“因为舟山有许多小岛,那里医疗条件差,缺少医生。而我本身就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将来毕业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就可以用我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人。现在有很多人都像我母亲一样,对骨髓捐献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捐献后对身体有影响,以后结合自身的例子来宣传骨髓捐献知识,相信会更有影响力。”(作者:金鑫 张斌慧)
网址链接: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4/07/23/0201572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