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省高等院校校报研究会评审,我校在2014年度浙江省高等院校校报好新闻作品评选中共有12件作品获奖。其中,《湖师院推出智慧农业为农民免费 “问诊”》获消息类一等奖,《深度融合的 “甜蜜果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获通讯类一等奖,《实现企业 “机器换人”》获消息类二等奖,第374期第三版、第366期第二三通版获版面类二等奖,《强化三种意识 培育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休学创业”是 “冷”也是 “热”》获言论类三等奖,《“官微熊”喜迎新生》、《反恐防暴演练》、《整理<大藏经>》获摄影类三等奖,第377期第三版获版面类三等奖。
另经中国高校校报协会评审,我校在2014年度全国高等院校校报好新闻作品评选中,共有3件作品获奖,第366期-第二三通版获版面类二等奖,《深度融合的 “甜蜜果实”》获通讯类三等奖,《“官微熊”喜迎新生》获摄影类三等奖。
浙江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作品:
智能控制、电子商务、农产品溯源……
湖师院推出智慧农业为农民免费 “问诊”
学生记者:汪淑英 王佳怡
“专家,我的鱼生病了,怎么办?”
“这些鱼是得了鲤疱疹病毒。我现在发你应急处置措施,你按照步骤对病死鱼进行处理,及时预防。”
陶红卫专家在手机上收到了来自农户的提问,通过对现场照片的诊断,用网络与农户进行实时交流,便捷地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远程诊断,方便农户及时解决问题。
上述的专家慧农课堂是我校信息工程学院、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湖州分公司联合研发的智慧农业子系统之一。智慧农业颠覆了传统农业的局限性,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和农业园区管理领域,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监控的创新举措。通过远程巡视、远程诊断、专家系统慧农课堂等系列功能,把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充分诠释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模式。
智慧农业还包括智能控制、电子商务、农产品溯源。智能控制,农户足不出户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水产、禽畜等生长环境;电子商务结合GIS系统,发布农户农产品的种类、产量、预计上市时间等信息;慧农课堂提供海量文字、视频资料以及讨论空间,方便学习交流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溯源为农产品安上“身份证”。
湖州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起,应湖州八里店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信息化需要,逐步研究完善水产养殖智能控制系统、园区政务管理系统、大棚种植智能控制系统和农产品溯源系统四大系统,成为智慧农业的领航者。随着智慧农业的成熟,各个系统不仅成功应用到了八里店农业园区、南太湖农业园区,而且从地区走向外省,将农业信息化产品运用到了萧山、宁波、苏州常州等地。
据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顾永跟介绍,学校设有现代农业智能装备与信息技术研究市级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微农业研究,为智慧农业的研究发展“保驾护航”。“我院应用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将各种数据传给网络,用云计算技术处理大数据,通过分析建模总结农业生产规律。”目前,该智慧农业软件技术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悉,日前,湖州市第一届智慧农业研讨会在湖州师范学院召开。湖州市发改委、湖州市农业局、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湖州分公司等代表出席会议。“湖州的农业信息化仍在不断完善中,之后我们会结合各地区的农业现状,完善智慧农业各个系统。”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欧逸说道。
浙江高校校报好新闻通讯类一等奖作品:
深度融合的“甜蜜果实”
——湖州师范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近年来,湖州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软科学服务和科技应用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每逢周末假日,浙江省湖州市的市民们都喜欢合家出游,到太湖边走走,看看碧波万顷的湖水,放松心情。然而,污水乱排使太湖曾一度因蓝藻问题陷入危机,成为长三角的心腹之患。
为了呵护这颗曾经璀璨的明珠,湖州师范学院研究员叶金云领衔,致力于南太湖流域水产养殖排放水体净化、减排,并建立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模式。经过3年的研发应用,试验示范和技术辐射基地内外水清岸绿鱼满仓,南太湖重现勃勃生机。
这是湖州师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甜蜜果实”之一。近年来,该校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软科学服务和科技应用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推动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地”。
引领市场需求 搞科研就要让百姓得实惠
在湖州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置中心,一个特殊的庞然大物正在待命。几十头死猪被分别放置在6个金属筐里,被自动运送至热解炭化炉内,整个处理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噪声也闻不到异味。
在处理设备旁边,放置了一麻袋一麻袋的用秸秆废物制作的固体颗粒燃料。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装置的研发人、湖州师院博士车磊说,这是热解炭化燃料,它也是利用生物质废物制成的,可以说是“以废治废”。
车磊说,这个热解炭化炉一天能处理6吨左右的死畜。从最初设想到设备实现产业化,他把成功归结于“走出学校,到市场中找科研方向”。在一次和湖州企业家的交流中,车磊了解到现有的处理技术极易产生二次污染,且处理成本较高。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把自己研究的热解炭化技术运用到病死动物的处理中?
说干就干,车磊开始从理论角度对这个设想进行可行性分析。“我们不是关起门来做研究,而是要了解真实的市场需求,这是我们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车磊说。
去年3月,当车磊的研发团队完成国内首台动物热解炭化装置的研发制造并准备投入实际运行时,上海黄浦江漂浮死猪事件爆发。车磊的设备一落地,就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地方的市长或副市长带队找上门谈合作事项。同年9月,农业部组织了19个省、地市的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赴湖州实地考察并召开了现场会。车磊也于2013年底,成功当选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车磊的成功,也是湖州师院引进人才、服务地方发展的成功。湖州师院校长胡璋剑说:“服务地方首先要有一批科研创新型人才。学校克服种种困难,尽力为引进人才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配置资源,引导教师主动对接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开展‘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
学校致力于打造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与领军人物集聚、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高质量决策咨询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品位文化孕育与传播的“四大基地”,重点实施县区全面合作、重点服务团队建设等8个专项行动。4年来,湖州师院共选派专家教师600余人次深入400多家企业和50多个乡村开展科技攻关、联合开发、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为进一步提高专家教师和行政干部服务地方能力,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该校加大挂职工作力度,今年已选派20名教师干部到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县农办、县科技局、乡镇政府等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工作。
瞄准特色产业 以服务产业带动学科发展
“有了‘鱼专家’给我们传经送宝,养殖效益好了很多。”看着鱼塘里活蹦乱跳的黄颡鱼,湖州八里店镇丰溢水产养殖基地负责人凌淦荣眉开眼笑。
自古以来,湖州就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作为江南水乡,依傍着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湖州淡水养殖的底子很好,菱湖的养鱼技术更是闻名全国。然而,靠天吃饭让许多养殖户战战兢兢。
去年6月,凌淦荣养殖的黄颡鱼患了当季流行病“一点红”,这种病病程长,累计死亡率高,是水产养殖业的“杀手”之一。面对来势汹汹的流行病,凌淦荣一筹莫展,好在吴兴区政府帮忙联系到了他口中的“鱼专家”叶金云。
叶金云是国家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浙江省淡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是淡水养殖领域的权威专家。经他和研究团队诊断后,给黄颡鱼配了药物,不到一个月就有了显著成效,避免了养殖基地的巨大损失。
在叶金云的带领下,湖州师院水生生物学与水坏境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去年7月,由叶金云团队组建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也成为第四批“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团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是鱼类营养调控和水环境修复,我们一方面通过研发高效环保型饲料养鱼,不断提高养殖鱼类的品质和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通过养殖水体原位调控及排放水体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养殖富营养化水体的排放对外界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攻克这些关键技术,就可实现在整个养殖过程不用药或少用药,既能达到保护水环境,又能达到农民致富双赢的目的。”叶金云介绍说。
关注民生热点 培养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
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卫生院塘甸村服务站里,100多名周边区域的村民正在排队接受体检。“像感冒之类的小病,我们都习惯来这儿,这里的小陈医生很负责,特别热心。”正在接受体检的吴大妈,对家门口的社区医生赞不绝口。
吴大妈口中的小陈医生叫陈小琴。她是湖州师院首届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从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农村社区医生,4年来,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负责当地慢性病管理及农民体检。
“农村医疗卫生人才紧缺、断档严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这是多年来困扰湖州市农村社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难题。”有多年地方工作经验的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钱坤方说。
为了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2007年湖州市政府委托湖州师院开展订单式培养,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免费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该校联合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过程,建立“校地共育”农村卫生实用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设置了特色课程体系,主要突出专业主干课,充实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必修课,加强预防保健知识,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学校还会同市卫生局遴选一批县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实习基地,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8年来,该校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专科生1082名、本科生197名,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经过4年的实践检验,定向培养的社区医生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赢得了认可,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湖州师院生于湖州、长于湖州,服务好湖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湖州师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说,学校将继续坚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要求,结合地方产业特点做大做强优势学科,为湖州市主导产业和社会主要领域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校实用技能型淡水养殖人才培养纪实
学生记者:周颖 王佳怡
日前,从 《教育部 农业部 国家林业局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 (教高函 [2014]7号)获悉,我校凭借水产养殖学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 “与产业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方式等优势,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这是我校在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上取得的又一新突破。我校实行的实用技能型淡水养殖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居于 “领跑”地位。
“硬件” “软件”都不缺 勤学教改正蓬勃
记者随刚填完2013-2014学年校一等奖学金申请表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刘钰珠同学,从教室匆匆赶到校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研究所。在仔细察看了自己培育的那批鱼苗的腮部状况后,刘钰珠松了口气: “鱼儿烂腮的病症缓解了不少,已经有效阻止了批量染病的状况出现。”她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平均气温较低,细菌和寄生虫数量的增加使得不少鱼苗出现烂腮症状,幸于同学每日巡查,及时与吴成龙导师沟通,并在其指导下综合运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 (兽用)和聚维酮碘进行了药物治疗以及环境调控,保证了研究的正常进行。
“我很喜欢这种亲自育苗研究的实践学习。”刘钰珠由衷表示, “齐全的设备、优秀的导师、专业化的课程安排等有机结合,让我们学得很扎实。”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我校特色专业和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其重点瞄准我省淡水养殖专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旨在培养实用技能型淡水养殖人才。
为此,近几年我校积极建设,该专业已具备强劲的学科硬件支撑力,其所在学科———水生生物学学科系浙江省重点学科,拥有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生动物繁育与营养重点实验室等10多个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除常规教学仪器、设备以外,拥有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仪器设备与实验设施,实验室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及试验设施资产总值2000多万元,包括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全波长全自动酶标仪等先进实验仪器设备,全面改善了教学科研条件。
水生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副校长叶金云说道: “除了这些一流硬件设施,我们还有一支专业知识完整、年龄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学科研团队,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现有教师39人,其中岗位科学家1人、教授7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学位教师23人。2011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的水产博士吴成龙老师在毕业后毅然加入我校水生生物团队。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在办公室里放着一箱方便面,还有两张折叠床。吴成龙告诉记者,暑假的时候,经常要在这里做实验,写实验报告。晚上10点以后,这里基本上都是灯火通明,有时候干脆熬通宵,夜里饿了,吃碗泡面,困了,就打开折叠床躺一会。 “我们团队学术氛围很浓,能让我潜心做研究。”吴成龙说。
另外,水产养殖学在保证通识课教育的前提下,提高了 《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学》、 《水域生态学》等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比重,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从而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达成 “产学研”一条链。
“导师制”全面“来袭” 学习科研两不误
“大一刚来学校,学院就给我们安排了导师见面会,各个导师介绍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挑选导师。”水产养殖专业大二的周雨雯告诉记者。这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实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专业指导,实施的创新化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现任水产养殖学专业大三班的班主任郑颖说:“见面会上,资深的专业老师为学生介绍五大专业模块各自的研究领域和所学课程,请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学院还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实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专业指导。”
所谓的“导师制”,就是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学科现有的科研平台和师资力量,给水产养殖学专业每一位学生配备导师,让导师成为学生四年本科生活的‘引路人’,专业有人带,不解有处问,困难有人帮。
周雨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挑选了导师杨霞。杨老师基本每个星期都会和她们一同进实验室研究。“我们主要是研究螃蟹养殖,刚开始还担心会无聊,后来,越学越感兴趣。”在杨老师的建议下,他们的团队还在大一的暑假留校十天,去养殖基地学习,了解到了更大规模、专业化的养殖模式。“期间还有一些研究生给我们作指导,我们小团队学到不少实战知识。” 提起导师杨霞,周雨雯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做实验时很严谨、认真,但私下里,老师是一个幽默、亲切的人。
导师不仅带领学生做科研,也狠抓学生学习。“我的导师也是我大一的任课老师邵仙萍,邵老师不仅抓科研,对我们的学习抓得也很紧。”大三的陈茜说。邵老师每个礼拜都抽出一节课的时间留给学生答疑,课堂上也会专门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详细解说,方便学生选择科研方向。“为了让我们读懂国外的专业著作,邵老师还在课前为我们翻译专业的英文学术段落。
校地共建实践基地 学生向学兴致高
“作为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水产养殖学瞄准我省淡水养殖产业的主导品种及关键技术环节,将与产业技术需求无缝对接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创新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项目组成员、生命科学学院水产养殖学张易祥教授表示。
目前水产养殖学专业建有湖州市吴兴丰溢现代水产养殖场、浙江恒兴饲料有限公司等6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校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研究所、水生动物育种与健康管理研究所(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建)2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今后还会再建一批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基地,以充分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去实践了才懂得了这个专业有多吸引我,”水产养殖学专业大二班长许彬彬同学现在一说起自己专业就热情满满,“刚进校的时候我们都很迷茫,以为这个专业前景不好。但是学校的大波讲座和校内外广阔的实践经历让我们渐渐转变了这种观念。现在我很期待跟着我的导师吴湘老师做好水环境调控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哪怕我是女生也不怕苦、不怕累,这就是我的兴趣所在,是我所热爱的!”
陆智斌和他们班李颖芳、陈怡雯等同学也都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校地共建”模式带来的实践教学全面专业化效果。他们曾作为我校大智若“鱼”调研团队成员参加2013年水产中国——全国高校大学生行业联合调研活动,并荣获一等奖。期间,他们走访德清县清溪实业有限公司并参观了清溪花鳖养殖基地的生态养殖区,了解了 “稻鳖共生”的新型养殖模式及该种模式的大好前景。“我们很感恩于水产养殖专业提供的丰厚的校内外实践条件。”团队的几位成员如是说。
“我现在在主攻托福,考过托福我就可以有机会申请去美国奥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了,这样会让我掌握更加全面先进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更好地自主创业。”水产养殖学专业大三学生陆智斌对留学充满期待。接下来,水产养殖学专业还将与国外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淡水养殖人才。
另外,为了优化实用技能型淡水养殖人才的培养模式,我校在2014年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并对学生采取“1+3”模式,实行“厚基础,宽口径”培养。学生可以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选择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学生第三学期正式进入专业学习,第四学期送往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其余学期回校学习,第八学期再次进入养殖企业实习,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