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坤副教授自2005年7月到湖州师范学院任教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并担任了制药工程专业负责人、系主任、知识分子联谊会秘书长等职。今年4月份手术后十天,他就克服种种困难站上了讲台为学生上课,平均每年指导30多名的本科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利用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素质,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大家尊敬。
他在教学、科研、育人、服务地方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主持浙江省教学课堂模式改革1项,参与1项,主持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1篇;主持校级示范课程项目1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排名都为第三);主持省级项目1项;主持市级公关计划项目1项;第一作者发表ISTP文章2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了专利3项等等。
记者:您能谈谈获得陆增镛教师奖的感受吗?
钱坤:首先很高兴能获得这个奖项,其次我也感觉自己很幸运。这个奖项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考量,包括教学、科研以及育人等。最重要的是要踏踏实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并且重视科研,将科研和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够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记者:在教学过程中,您秉承着怎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钱坤:我秉承以一种快乐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知识。大学的专业知识是比较枯燥繁琐的,我希望可以繁入简出。你要考虑你讲的东西下面的学生是否完美地理解了,就比如我们讲到现在非常流行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其中的靶向药物,我们把它形容成生物导弹这就很形象,导弹可以指哪打哪,这是由制导部分决定的。药物的制导部分是利用抗原抗体的结合把药物带到病变的细胞处,从而不会伤害到正常的细胞。这样药物也就做到了这种“指哪打哪”的靶向性。大学教学任务主要分为传承和创新,传承是历史文化的传承,然后带着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要求老师重视科研,将科研里的最新东西和课本结合在一起,这样才不会“落伍”。我们说大学的教材会落后五年,所以老师要知道最前沿的东西。那么怎么去了解最前沿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科研,也要带学生去做课题。我们要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等到学生们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到实践中能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记者:在教学过程中,您有什么收获和最满意的课例?
钱坤:教学业绩考核这块我连续七八年都是优秀的。我认为这个是最直接的成绩,也是最直接的反馈,说明学生都喜欢我的课。我想是因为我平时上课和同学互动比较多,我的课堂是一个“讨论式的课堂”。课前我会给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课上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课堂上的讨论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多地也存在我与学生们的探讨中。通过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思考的能力,也让学生学到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
记者:您在做科研中是怎样克服困难的呢?
钱坤:做实验中肯定会遇到困难,而且是无时无刻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无法预料的困难。比如我现在在做的生物法检测环境技术在实验室已经比较成熟了,却存在着如何产业化的问题。但是遇到了问题就换思路再做就好了,科学就是在不断地摸索中发展的。既然感兴趣那就不会怕失败,即使遇到瓶颈也不要想放弃,这样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其实在科研当中,你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不过拐一个弯子同时也会解决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是科研当中会遇到的惊喜。
记者:您能谈谈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吗?
钱坤:我希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在教育上希望我教过的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遇到问题能够想起“这个问题以前钱老师讲过”,我就会感到很满足。在科研上,我希望实现实验室到产业的一体化,就像我刚刚说的关于生物法检测环境技术的,我希望它可以尽早地实现产业化、简单化。这就是我目前最想做的了。
学生记者: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