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著名作家孙甘露做客我校胡瑗大讲堂,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同济大学文艺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桑对谈,与我校师生共话文学感悟与创意写作。讲座由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朱小芳主持。
孙甘露从自己的小说作品《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谈起,强调优秀的小说作品往往源于作家对历史材料的深入研究和细节把握。他提出“以身体来写作”,倡导一种非AI化的写作姿态,认为“纯然的虚构已难以满足写作者的探索,对历史细节的占有和感悟能带来更生动的体验”。他表示,AI和大数据虽能提供帮助,但文学的核心是人类独特的经验和表达方式,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工具,而不是被替代。
在交流中,黄平回忆了自己担任评委点评学生作品的经历。他指出,青年写作者有时容易陷入自我感动,把情绪直接倾注在文字里,却缺乏足够的感染力。他强调,真正有力量的作品需要保持冷静的距离感,让细节和叙述本身去承载情感,而不是依赖过度的自我抒发。孙甘露随即回应道,写作者不必先被自己的文字感动,而应通过作品去唤起读者更深的共鸣。
胡桑以诗性的语言阐释了文学的细节之美。他提到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对“鸽灰色雨伞”的描写,指出作家必须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捕捉细节,否则很难写出生动的作品。他以先锋文学为例,鼓励青年写作者寻找独特的姿态,培养更敏锐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在互动环节,几位嘉宾与我校师生们就《千里江山图》的写作缘起、历史题材与先锋文学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人文学院林佳利表示:“几位老师讲述的阅读和写作经验让我受益匪浅。百篇文的写作训练让我养成了一个勤于动笔、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今天孙甘露老师提到的一些写作技巧,比如仔细观察、捕捉细节、研究史料等等,对我而言是很大的启发,我会认真思考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让作品更加生动。”
人文学院范语晨同学表示:“在讲座中,胡老师区分了历史和小说的不同,让我意识到,小说中的历史并非宏大叙事,而是呈现具体的人物和经历,历史事件作为一种氛围和背景,是剧情的推手。这让我对孙甘露老师的小说《千里江山图》有了更深的理解,历史、经验与人物经历最终通过‘重组’获得意义。这对我的阅读和写作都是很好的启发。”
通讯员:王安婷 学生记者:梁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