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行的一次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座谈会上,新闻传播系教研室主任宋万林副教授粗略统计了一下,近五年来,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在校外媒体发稿量已达10000多件,其中有2件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发稿,在浙江卫视发稿15件,市级媒体发稿每年都在2000件以上。新闻专业学生实际就业率为100%,特别是在今年杭州广电系统的招聘中,新闻专业一名大三学生,在与复旦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相中。
对于一个只建设了7年时间的专业来说,在人才培养上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文学院领导班子却以审视的目光、发展的理念、创新的精神来谋划新闻传播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
纵横比较找差距 扬长避短谋发展
文学院有汉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两大学科,分设四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学院的强势传统专业,尤其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以文艺学为核心的学科特色。相比之下,新闻传播专业设立时间比较短,只有7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新专业,无论从建设周期、建设投入还是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特色来说,弱点明显。学习实践活动以来,文学院党政班子对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后,看到学院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做强新闻传播专业,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专题调研。
调研中文学院发现,目前省内设有新闻学专业的高校有8所,设有广告学专业的24所,我校与其他高校师资力量差距不大,主要是没有教授;硬件设施方面,杭州工商大学拥有新闻编辑的全套设施,省外的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拥有24个实验室,相比之下,学院的硬件设施相对落后,但更关键的还是人才培养和专业特色问题。文学院通过自身努力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前几年与湖州日报社和湖州广播电视总台的教育合作中已经有所突破、成效明显,非常值得总结提高和创新发展。学院决定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突破点来谋划。
教育合作拓平台 人才培养重实践
新闻传播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从理论到理论是这个学科最忌讳的事情。早在2003年,文学院就与湖州日报社和湖州广播电视总台开展了教育合作。怎样深度拓展这一教育合作平台,文学院准备通过实施“与媒体合作创新新闻人才培养模式”项目,解决师生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同时借鉴这一模式,成立校内新闻专业学习实践基地的形式,把学生新闻实践常规化。
第一、拓展校外教育合作平台
“紧密”合作。即与媒体的制度化、经常化合作。建立校院两级教育合作领导小组,在系统规划与年度计划下,保持各项合作事务与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全面”合作。即与媒体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多维性与广泛性,在新闻教育、教学、科研、媒体经营与采编业务等领域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合作。如组织资深记者、新闻人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课外和假日,指导学生走进媒体,与新闻人结对,体验新闻工作,学生在教师与新闻人带领下,深入生活,走向社会进行专业实践等。
“深度”合作。即由一般地见习、实习基地层次,延伸到双方在重大课题招标、人员互聘、资源共享、专业实践、大型活动的开展等领域。
第二、搭建校内教育合作平台
如何把新闻传播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常规化?发现和开拓身边的资源,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是新闻实践常规化建设的一个共识。目前,在学校宣传部的支持下,这一问题有了探索性的进展。学校宣传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地参与实践的机会。把校报的第四版,拿出来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实践项目,实践的常规化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为了让更多的新闻专业学生能就近实践、就地提高,党委宣传部和文学院经过前期的多次沟通交流后,提出了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的设想:宣传部向新闻专业学生提供简报、校报、网站、广播电台等校内媒体作为实践载体,文学院安排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更多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新闻实践。
整合资源增优势 创设载体求突破
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关键在教师。学生不能脱离实践,教师同样也不能脱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中,学院就比较关注这一点。现今的新闻传播专业师资队伍中,有媒体和广告公司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了38%,这为新闻实践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研讨中,文学院发现自己的观测点一直放在学生身上,没有把焦点落到教师上,新闻传播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经过多个层面的研讨后,文学院把面向地方、服务地方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突破口。近日,文学院领导班子将“以优化新闻学专业为抓手,进一步提升服务湖州地方发展的水平”的研究课题摆在了桌面上,这是文学院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学院实际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学院将在加强与校内外媒体教育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新闻学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和服务地方文化的发展空间,整合中文和新闻传播专业优势,筹建湖州文化传播研究所;挖掘和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以湖州地方文化和城市品牌研究为内容,开展服务地方工作;依托学校、学院文化宣传阵地,争取在学生技能培养、地方媒介产业化发展,及湖州地方文化建设与传播等的研究与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破解难题的钥匙已经在手,文学院将通过对教育合作的深化和扩大,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创造出更多的实践机遇。
(学生记者:沈丹艳 余佳萍 李卫斌 胡建国 华青 指导教师:孔维永 张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