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学生最关心、毕业生最忧心的问题,只有把学生最关心、最忧心的事情解决了,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在近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针对今年异常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我校为破解就业工作难题,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到了实处。3月,学校党委把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把“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研究”作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题调研课题。4月,学校把“地方高校构建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研究”课题作为学校重大项目立项。5月,学校出台《湖州师范学院关于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优化专业,从就业源头抓起
近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一直位于全省本科院校前列,但作为地方高校,女生又占到67%以上,就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学校在就业工作上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为从源头抓好就业工作,学校加大调整优化专业的力度,把办学资源、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状况挂钩,就业特别困难的专业减少招生和控制招生,并减少其办学资源。今年5月,校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下发《关于对有关专业进行专题整改的通知》,对2008年毕业生签约率相对省同专业平均水平较低的八个专业进行专题整改。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上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强化与社会对接,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途径,邀请他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2007年起,学校与湖州市政府合作定向培养临床医学(社区医学方向)学生。
走千山万水,拓展就业空间
今年,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学院、学院分地区负责的就业工作制度,各联系领导和相关学院主动与各地党委和政府联系,加强与所负责地市人才市场的沟通合作,将就业基地的开发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招生宣传、校友联络等工作相结合。2月-5月期间,校领导亲自带队,先后与湖州、绍兴、宁波、金华、嘉兴、嘉善、桐乡、海宁、海盐、平湖、长兴等地人才交流中心和教育局联系,合作建立就业基地。在搭建招聘平台方面,学校发动各学院和相关部门主动争取行业和企业的支持,积极筹办大、小型和专场招聘会。上半年,我校共成功举办大型招聘会4场,单位500多家,提供岗位2000多个;小型和专场招聘会40多场,提供岗位600多个。为加强就业信息工作,学校今年改版就业网站,在首页上按省各地市设置就业信息栏,并在校就业指导中心、学院就业辅导员、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中建立一支就业信息收集团队,提供招聘会和招聘信息1000多条。
讲千言万语,转变就业观念
在就业难度如此大的情况下,还有部分毕业生存在着“有业不就”的观望心理,迟迟不肯与用人单位签约,不愿到基层、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学校在毕业生中广泛开展就业形势教育,并聘任湖州“十佳”人力资源经理为我校的“就业创业导师”,他们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大学生成长成才、如何就业,学校还邀请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通过现身说法,让学生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人才到基层,在实践中成长,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从实践情况看,很多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阻力大多来自家长,自2006起,学校提出要把“就业工作延伸到家长”。学校以创办“家长报”等形式,从大一开始就给家长寄送,通过四年的就业思想教育,改变家长就业观,到毕业时能够不反对或支持学生到基层就业。
想千方百计,关爱就业困难毕业生
学校把就业困难毕业生就业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突破,通过“一对一”帮扶、重点推荐、个别指导等方式,全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女毕业生、外省毕业生等困难群体毕业生顺利就业。学校着重在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的提升方面下功夫,并将其作为突破口,进行多方面、有系统地加以帮助,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并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用人单位搭建就业交流平台,组织参加“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和优秀贫困生的宣传推荐工作,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面试的交通费等方面的资助。今年学校划拨8万元专门用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寄托着数千万家庭的希望,做好就业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也是每一所高等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高校生命线的集中体现。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统筹促进全方位就业协调增长。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对于统筹解决学校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的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