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末,浙江省招收体育本科专业院校只有2家,每年招收本科生不过200人左右,到2008年12月,全省设立体育院系的高校共有9所,体育在校生有5000人左右,10年间高等体育教育的急速扩张以及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无疑导致了学科竞争的加剧和就业市场的白热化。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600人,在编教师37人,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占教师比例35.1%, 35岁以下青年教师硕士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了95%。
体育学院此次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广泛调研、联系实际、深入研究,深刻剖析影响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符合体育学院自身特色的“精品工程”建设。
一、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提高“精品课程”层次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可以推进学院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体育学院在调研中发现,近三年,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已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各1项;中国海洋学院和中国计量学院体军部分别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项。
慢进则退。与省内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近年来我校体育学院精品课程建设不容乐观,只在2005年、2006年分别有《排球》、《乒乓球》两门校级精品课程。面对压力,学院领导班子提出,要敢于面对困难,直视问题;要狠抓教学质量,注重在教学中的积累和创新,这样才能为精品课程建设打牢基础。2009年学院已申请校级精品课程2门,并力争3年内在省级精品课程上有所建树。
二、强化学科特色意识,着力“学科精品”培育
学科与专业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关系。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的基地。目前,体育学院已有一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一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体育教育专业。从体育学院的发展态势来看,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方向尚不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竞争力尚需进一步增强。因此,学院在学科建设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做强学科特色,提高竞争力。
根据学科建设实际情况,体育学院提出以培育“学科精品”为抓手,以学科特色赢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体育学院坚持“特色立院”的原则和“保持优势特色学科、挖掘潜在优势学科”的思路,充分发挥校级优势特色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引领带动作用,重视并加强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建设和投入,来突破体育学院学科发展的瓶颈。
三、强化人才特色意识,狠抓“人才精品”训练
“人才精品”是“精品工程”建设的主要观测点。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体育学院通过教授、青年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座谈会,进一步统一对“人才精品”的认识:只有紧紧抓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生命线,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人才观,才能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有一席之地。
体育学院从日常教学、运动队训练和组织参赛三方面入手,狠抓“人才精品”训练。5月下旬,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将在武汉开赛,学院以此次技能大赛为契机,对参赛的8名同学进行半封闭的技能强化训练,得到了在“长时间、高负荷、高密度”训练下运动员训练水平及心理变化规律的第一手资料,为学院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了实践依据。
在运动队训练方面,学院已有田径、网球、空手道、羽毛球、定向运动5个常设运动队长期组织训练,学生队员100多人,约占体育学院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学生在近三年比赛中成绩斐然,已在全国空手道锦标赛、浙江省大学生运动会、浙江省大学生网球竞标赛上屡获前三名的佳绩。调研中体育学院也发现,运动队项目尚不完善,课余训练时间得不到保障,专业学生参加人数占全院人数比例还不高,这是困扰全院学生技能提高的主要问题。目前,学院通过增加轮滑、街舞等8个学生社团,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早、中、晚时间段开放室内场馆、聘请专业教师指导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强化人才结构意识,突出“精品模式” 构建
人才培养要出特色,培养模式是关键。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体育学院进一步完善了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个顶层设计方案。学院广泛调研人才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修订了专业人才特别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技能训练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这一人才培养“精品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培养出知识扎实、结构合理、具有较强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学院在横向比较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中发现,社会体育专业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在培养中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面对问题,学院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对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对外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和实习基地。目前,社会体育专业已和湖州温泉高尔夫俱乐部、湖州格力特俱乐部、长兴苏红健身俱乐部等5家单位签约,建立了实践基地。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实践和未来就业提供了平台。另外,体育学院将和湖州市体育局合作,让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社区,担任兼职社区体育指导员,从而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技能等多方面能力。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人才培养不在一朝一夕,但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来建设 “精品工程”,才能见长效、出特色。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育学院以“精品工程”建设催生发展耐力,以“特色立院”领跑学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