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川老县城,他拍下了清理后的道路;在青川新城区,他拍下了青川百姓在灾后重建的劳动场面;在青川河边,他拍下了休整后的良田;在东河口遗址公园,他拍下了整栋整栋新建的楼房……
2009年8月,王超再一次踏上了青川的土地,一年前的他,就曾自发到青川县三堆沟村一所志愿者学校支教一个月。这一次,他的身份是两项计划志愿者,到青川电视台担任摄像记者。

王超(右)回母校参加大学生论坛
王超,我校文学院新闻专业2009届毕业生,浙江省杰出青年志愿者,获2009年“感动湖州”人物提名奖。在他短短半年的志愿者生活里,青川县的36个乡镇他已经走遍了33个。“去得最多的乡镇已经跑了不下30次。”但第一天到电视台报到时,台里的记者都不在,他无事可做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一星期。第二个星期,王超的“下乡”生活才正式开始。这时他才知道,为什么办公室里的人总是那么少,原来出去拍一条新闻,往往需要一天时间。台里的摄像设备比较差,最好的设备还是捐赠过来的,因此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比较差,一个镜头往往要拍上好多遍才能有一个有用的。不仅花费在拍摄上的时间多,更要紧的是交通极差,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更多。地震之后的青川,道路损毁非常严重,有的地方山体滑坡埋没了道路,有的地方地震裂痕还在路中间,千疮百孔的道路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一次,王超和他的同事在路上一共遇到了6次交通事故,当他们赶到采访现场的时候,已经下午5点多了。

王超(右二)在青川拍摄新闻
台里人手短缺,他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一揽子全包,不得不全天候备战,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赶。最让王超想不到的是,连计生新闻他也得拍,听着计生主任谈着再生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这个刚毕业的大男生如坐针毡,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听完。没办法,台里没有一个女摄像记者。
但王超也有“有活不干”的时候。重建中的青川,特别受领导重视,许多领导多次来青川视察。得知总理要来青川,王超欣喜若狂,但当被告知只有中央台和省台的记者才能跟拍时,他郁闷不已,但他还是跟同事们做了准备,想在合适的时候拍一些总理视察的片断。“当时我就在新闻现场,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总理走过来,真的很想提起手中的摄像机拍上一段。”回想起当时的场景,王超至今仍有些许遗憾。 “乡亲们,我来看大家了。”温总理一句让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谈起当时心情,王超说:“总理一句话,让我觉得自己所选择的所做的就是一个字——值。”
在青川,生活条件的艰苦超出了志愿者们的想象,他们的住所是一排临时搭建的板房,王超和他四个同事共住在一个房间里。他们的办公室就在寝室的隔壁,办公室里没有一张桌子,每次的稿子都是趴在凳子上完成的。住所的旁边是一条街道,街道的另一边就是拆迁区,王超戏称自己每天都在沐浴着“灰尘”,县城的公路都变成了“灰黄的水泥路”,出太阳的时候,地上满是灰尘,黄橙橙的一大片,一到下雨天,灰尘和着水就变成了水泥,这就是“灰黄的水泥路”的由来。

工作中的王超
生活条件的艰苦和生活环境的恶劣并没有使王超失去信心,在每个月末,王超总会在他仅有的750元补助中拿出一小部分和同事们一起去聚餐。喜欢运动的他还经常在周末组织朋友们去爬山,青川的山很高很陡,每次爬完山,筋疲力尽的他总会说:“记得在湖州的时候,我一连爬三四座山也不会累成这样。”在青川当志愿者的这段日子里,爬山成了王超唯一的业余活动,他说,青川的山多,永远都爬不完。春天到了,青川河畔的野萝花开了,很美。曾骑着自行车穿越内蒙古、海南的他,现在正用他的双脚丈量着青川,他说这更踏实些。
青川河里有一种鱼叫“青川”银鱼,在拍摄时一位老乡对王超说:“银鱼除了太湖有,就只有我们青川有。”原来,这种本是太湖里才有的银鱼,被引种到了青川,被当地人称为“青川”银鱼,这更让王超想起了第二故乡湖州,想起了湖州师院。而他,就像那一尾银鱼,穿越千山万水而去,用镜头、用青春记录着青川的千变万化。
(学生记者:叶永永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