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湖州星期三》以《“小浪花”——用青春服务残运》为题,在城市头条P4版报道了我校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志愿者服务队的情况。全文如下:
“小浪花”——用青春服务残运
特殊观众——在这里幸福指数很高
多方角度话残运,运动场外同样精彩
文/本报记者 沈晓霞
场内,残疾运动员们在各自的比赛场地上厮杀拼搏,一次次刷新了记录,赢得了满堂喝彩。场外,各部门同心协力,为残运会创造一个优越的大环境;火炬手们传递着火炬,同时也传递着运动精神;志愿者“小浪花”们服务于残运会各个角落,为比赛的顺利进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观众们,按照比赛要求文明观赛、加油助威……
在场内,竞技比赛热火朝天。
在场外,各行各业同样精彩。
“小浪花”陈莹:服务强度很大,但感动更大
陈莹是湖州师范学院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本次残运会湖师院40名志愿者中的一位。从志愿者的报名,到学校的选拔,再到培训,最后到服务残运,陈莹总结说:“很繁琐、很辛苦,但是很值得,这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据湖师院本次志愿活动的带队老师,胡老师介绍道:“在本次残运会相关网站征求志愿者报名开始后,我们学校也发布了招募通知,学生们都很积极,最后一共报了2000余名。但是志愿者数量毕竟有限,后来经过学院推荐、校团委面试等方式最终确定了40名学生。这16名男同学和24名女同学在经过急救现场救护、手语培训、心理培训后正式成为本次残运会的志愿者。”
这批湖师院40名的志愿者和浙工大的志愿者们一起,负责黄龙体育中心排球馆女子坐姿排球的场馆内部服务工作,包括搀扶老人、安抚孩子,还有维护现场秩序。
蓝白色相间的全套运动服,头上佩戴白色的帽子,胸前挂着蓝色的志愿者牌子,还有脸上无时无刻都挂着的笑容,这就是“小浪花”们的标准配置。
作为一名资深的志愿者,陈莹笑称“这次志愿者活动因为服务人群特殊,所以相对来说服务强度更大些。我们每个人每天要站7个小时,有时候站得久了腿都麻得没有知觉了。现在每天饭量都大了不少,晚上更是贴上枕头就能睡着。”
说起自己做志愿者的经历,陈莹说:“每次志愿者经历都是难得的财富。”陈莹说,最为难忘的有两次志愿者经历,一次是为期一周的菱湖镇射中村支教,还有一次是今年暑假学校组织的去四川省犍为的支教经历。“支教条件很艰苦,我们需要自己携带生活用品,连席子都要带去。晚上睡在课桌拼起来的‘床’上,厕所没有灯,10多个人轮流洗澡要洗好多个小时。”
“这次做‘小浪花’的志愿经历和以往不同,因为是全国性赛事,所以能学到的东西更多。特别是残疾人在比赛时的精神,让人更感动。特别是18号上午举行的浙江—上海女子坐姿排球比赛,虽然两队实力相差较大,但是作为弱队的浙江队的拼搏精神让人很感动,每球必争,每赢一个球我都为她们高兴。虽然最后以3比0大比分落败,但是每一节比赛比分都很接近,她们也永不放弃。”
观众丁萍萍:在这里幸福指数最高
丁萍萍是本次残运会的一名普通观众,同时她也是吴兴区“阳光之家工疗站”的站长。本次残运会,她带着14名工疗站的学员前往杭州市黄龙体育中心,观看了比赛。
作为一个以残疾人事业为自己终生事业的人来说,丁萍萍观看残运会比赛心情比普通观众更为复杂。“我们‘阳光之家工疗站’是08年12月份正式成立的,目前一共有20个学员,都是18—30周岁智障3、4级的残疾青年。平时,我们工作人员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生活照料、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训练,以及适当的文体活动,通过我们的工作,试图让他们走入社会,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
10月16日早上6点半,丁萍萍带着她站里的14个特殊学员、4名学员家长和3名老师、2名志愿者,和残联组织的普通市民一起,一行50余人踏上了去杭州黄龙体育中心的大巴,一起去观看当天举行的坐姿排球比赛。
“坐姿排球运动员们都是下肢残疾的,在比赛过程中,下肢不能离开地板,其他规则都是和普通排球比赛一样的。”丁萍萍说,“在比赛场地,学员们看到和他们一样身有残疾的人在场上拼搏,即使他们不是很懂,但是他们也会给运动员们加油助威。在这里,他们的幸福指数最高。”
“这些学员中有好些人从来都没有出过远门,这也是我们站第一次组织学员出外活动,看到他们玩得很开心、很兴奋,我们也很高兴。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看到我们学员专注观看比赛的场景,觉得很受感染,也纷纷举起了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