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用爱心搭起生命之桥

来源:附属第一医院 发布日期:2011-12-09
    12月2日,湖州日报以《用爱心搭起生命之桥》为题,报道我校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介入科的护理生活。全文如下:

    争分夺秒与死神拼抢速度

    早上10时,在心脏介入科病房里,医护人员忙忙碌碌,脚步匆匆。“心率失常,心跳每分钟20次,供血不足,有抽筋现象!”就在这时,一名患者被匆匆推了进来。“心跳很慢,患者意识不清!”护士张晓英跟着病床一路小跑,不间断地向科室医生报告患者实时身体状况,为医生迅速判断病情,决定诊疗初步方法提供参考。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患者的心跳越来越慢,脑部供血量不足使她完全昏迷。医生已正确判断出患者此时心梗病发,导致心跳过慢。

    “马上插临时起搏器,才能恢复心跳!”

    守候在病床边的张晓英立刻解开患者衣物,从颈部静脉插入临时起搏器,慢慢地,患者的心跳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在随后的检查中,医生发现患者除了心梗外,还并发有脑血管堵塞,体重不到60斤。

    而这时,更为糟糕的情况发生了,患者被发现肺部感染,出现气急、呼吸困难。怎么办?

    门外的家属已准备随时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会尽力而为。”护士长倪水妹站到了家属面前劝说,让他们给予患者一定的信心。“马上采取措施,尽快进行抗感染治疗。”医生的一声令下,边上早已有护士将药物、器械全部准备好了。

    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患者被抢救了回来。病情终于稳定,并在一周后成功安装了心脏起搏器。

    竭尽全力抢救生命,是心脏介入科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观念。

    由于心脏病发病突然,在科里,不论是医生还是护士,每天24小时、 1440分钟、 86400秒都绷紧着神经。在这里,护士台一旦接到急诊室电话,护士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好抢救物品,同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平时,护士们也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位患者病情,一旦发现患者病发,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并行动。就在前几天上午,查房的医生刚刚走出病房, 81岁的张奶奶就突然脸色苍白。进门准备做晨间护理的护士闵雪芬一见张奶奶脸色异常,立刻跑到她面前,发现她心跳减慢,脑部缺血、缺氧。“是典型的阿斯综合征。医生!医生!”闵雪芬高声喊着把医生叫回来,着手为张奶奶急救。事后张奶奶的家人拉着她的手不断感谢:“要不是你及时发现,可能就救不回来了。谢谢,太谢谢了!”

    无微不至创造“心”的家园

    “辛培培护士真好啊,每次到病床前都笑眯眯地问长问短,前几天下午我突然感到胸闷,她立刻给我拿来了急救药,是我最喜欢的好护士。” 78岁的李奶奶出院前戴着老花眼镜,在满意度调查表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住院期间她对护士的印象,感谢护士们在自己住院期间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李奶奶并不是唯一一个对心脏介入科护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的患者。翻开厚厚的满意度调查表,能看到住院病人对医护人员的留言:“护理很周到,床铺整洁。”“陈佳护士测血压很及时。”“小闵打针技术真不错!”“态度很好!”倪水妹指着评价表笑着说,这些是病人对护理工作最大的支持。

    “以前整个病区护士分成两个大组,人手不够,护士们工作量很大,对患者难免会有些疏漏。”倪水妹说,从今年10月病房纳入医院优质护理病房后,院里专门增派了护士,目前心脏介入科的护士已经增加到了16名,分为2个大组, 4个小组,负责照顾50张床位病人的护理工作。与以前相比护士的工作更加细化,责任到人,对病人的服务也更加到位了。

    蔡建利是心脏介入科的资深护士之一,尽管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每次只要轮到当班,她都会提前半小时到达岗位,了解病人情况,做好交接班;下班后主动到病区为病人提供基础生活护理。

    整理床铺、翻身拍背、剃胡须、洗头、剪指甲……每天与病人沟通两三次,了解病人的病情和对医院环境的感受,据此调整服务,让病人住得舒服。“这些都是作为护士我应该做的。”蔡建利对记者说,整个心脏介入科的每一名护士都以病人的感受为服务的准则,力求让病人感觉温馨周到。

    为了达到这一点,护士们从病人入院开始就在努力。病人正式入院前先准备好床位和日常用品,见到病人首先点头微笑,热情迎接;对老年、行走不便的患者主动搀扶,护送轮椅、平车送来的病人;及时向病人或家属了解情况,介绍科室环境和经管医生、护士长,以及病人在院期间的饮食、作息时间和一天的治疗护理流程。如果有病人需要转科治疗,责任护士也会做好一切准备,协助病人和家属整理个人物品,做好转科记录,将病人一直护送到转入科室,与对方护士做好交接班。“我们会尽自己所能给病人最好的护理,让所有病人和家属都能放心地接受治疗。”倪水妹这样描述着所有护理人员的心愿。

    克服压力护理技术更高一筹

    24岁的沈丹今年刚刚从学校毕业,是心脏介入科最年轻的护士之一。从上班前到下班后,她几乎每天都在不间断地工作。除了日常护理,她每天下午还会跟着医生下病房,牢记病人目前的病况和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起早贪黑,每个月还要撰写一篇护理心得。

    “很累,但很值得,一来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二来也能提高我自己的技术水平。”沈丹说,作为一名新护士,她正尽力向身边的前辈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

    心脏介入科作为一个重要科室,时常担负着危重病人的抢救。病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医生精湛的医疗技术,护士们过人的护理技术也十分重要。

    心脏介入科大部分护士都曾在急诊、ICU(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任职,锻炼出了一手好技术,几乎人人都有拿得出的“绝活儿”。护士长倪水妹就曾在急诊室工作了多年:“我们的护士对基础护理、医疗工具的操作都很擅长,打针、挂水更不用说了,许多病人都夸我们护士技术好,扎得又快又准。”

    护理生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护士们也同样面临着不断更新的知识库。怎样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护士们只能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吸收大量知识。“如果科室里新配备了一台新仪器,那可有得忙了!”倪水妹回忆,为了尽快学会使用新型医疗仪器,护士们除了工作,几乎片刻不离仪器。“早点弄清楚怎么操作怎么用,就不怕出什么问题了。”

    理论和实际经验双充足,面对病人或家属的疑问护士们也从容不迫了。从疾病相关的知识到预防措施、治疗原则,从医疗器械、药品使用目的到护理知识,只要病人或家属提出相关问题,护士都能流畅回答。病人入院到出院,所有健康宣教和基础护理都有记录,可以看到一次次的宣教中,护士们丝毫不马虎。

    积极充实自己,提高技术水平,来自于肩上沉重的压力。倪水妹告诉记者,心脏介入科任务艰巨,医护人员时常面对着病人生死攸关的关口,不能踏错任何一步。所以从医生到护士,每个人的心理压力都很大。在压力的鞭策下,本着对病人最大的负责态度,医护人员不断地提升自己。

    围绕着患者连轴转的日子里,护士们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口。“比如春节期间,天气寒冷,聚餐也多,病人就特别多,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有时中午我们护士刚刚准备躺下午休一会儿,眼睛还没闭上又有病人被送来,只能马上跳起来继续工作。 ”倪水妹说,工作的艰辛付出没有白费,看着一个个患者健康出院,总是觉得很安慰的。

    周到温馨的服务,精湛的护理技术,让市一院心脏介入科受到病人和家属的广泛好评。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心脏介入科架起了一道“心”的生命线,守护着病人的生命安全。

    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1-12/02/content_31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