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教育信息报以《成才路线图: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湖州师范学院的“最适教育”探索》为题报道了我校最适教育的探索情况。
一见面,学生范伶俐就递过来一张成才路线图,她是湖州师范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级的学生。
怕记者看不懂,她随后解释:“在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我收到了手中的这一份专业成才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标出了我这个专业在大学期间的各个时期所要学习的课程,让我在走进大学校园之前就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定位。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我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要求,也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学的是哪一门课。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成才路径。”
在一旁的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蒋云良介绍,大学生成才路线图“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用目标导向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大学四年进行个性化合理安排,在培养内容个性化与成才途径多样化之间架起了一个个引导的坐标,把成才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是湖州师院实行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人才。为此,学院提出实施“最适教育”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
成才向导,培养内容个性化
记者发现专业成才路线图的设计十分人性化,在图中入口一个,而终点有好几个,范伶俐说“比如我们班,有的同学是朝考研的方向发展,有的是朝电子工程师发展,而有的同学是朝电气工程师发展。”每一个方向的路途中都列出了必修的课程、应考的证书等。
确实,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毕业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在学校高教所所长王荣德看来,所谓培养内容个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把成才的选择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导师制,制订好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计划。
信息与工程学院院长顾永跟说,学校要求教师指导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个人学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如理论教学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体系的确定,尤其是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并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作为信息与工程学院的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调研分析与报告、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等,基本技能应该在一年级训练。专业技能应该能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专业分流方向,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分软件开发、网络工程、电子商务、考研等多个方向,应该主要安排在在二、三年级。创新实践技能主要是通过项目开发训练来完成,可以结合参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训练。
看了这份成才图,学生早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谋划。湖州师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是最早尝试设计专业成才路线图的。如今已经推广到学校的所有学院。
校学生会主席尹晨沣,是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8级的学生,今年,他组织了一支3人团队参加了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学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专门配备了电子商务老师对他们进行指导。项目《礼e课堂——商科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战平台》获得了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的一等奖。尹晨沣说:“学院一直以来都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使得我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我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器,实现了我科研的梦想。”
实践指导,实践实训全程化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实施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从新生入学到毕业,学校课外实训不间断。如信息与工程学院特地开展了一项暑期“3+X”专业实践活动,要求学院的每一位学生都深入企业一周实习。“3+X”中的“3”就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3项任务,即参加一周专业生产实践,填好一份企业人才需求问卷,带回一个企业技术难题;“X”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的1项任务。
范伶俐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都在浙江001集团的技术部实习,大一的时候她所完成的X是一份调研报告,而大二的时候是一份项目申请书,在明年的暑假她还要去企业实习一周,要做的是翻译国内外文献资料并撰写课题文献综述。
学校实现实践实训全程化,就是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目标出发,着重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创新创造、社会适应、组织管理、信息处理和交往交际等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大学四年的实践实训、课内课外结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组织大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团队,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项目,参与项目开发,培育团队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可以取代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申请创新学分,一些项目还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三年来,学生科研立项800多项, 其中近100项被立为省级“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也崭露头角,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全国电子商务竞赛二等奖等10多项奖项。
就业引导,成才途径多样化
《湖州日报》曾以《23岁小伙创业半年赚回数十万》为题,报道师院“个性”小伙郑友赞。郑友赞是湖州师院2009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是 “湖州市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创业园培育的首批创业者。小郑在校内注册了“湖州畅游蓝光科技有限公司”,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做广告策划、设计网站等,包揽了湖州师院80%以上的广告宣传和活动策划业务。除了获得湖州师院物理竞赛一等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记者等10多项荣誉外,还攒下了第一桶创业金。随后他将自创的湖州畅游蓝光科技有限公司从湖州师院创业园成功“移植”到了观凤大厦,实现了从实验田到竞争市场的平稳过渡。这样的学生在湖师院很多。
在教务处处长李彬看来,所谓成才途径多样化,就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积极为学生成才提供多个通道:有考研继续升造、考公务员、当教师进事业单位、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产品测试、产品销售、自主创业等通道。
学校以学生为本,努力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如开设提高班,为考研学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形成了全体教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启动毕业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工作三位一体改革;建立了就业联系卡制度,使毕业生在离校后能及时联系相关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探索“内强素质,外拓空间,善用资源,服务成长”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等。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