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浙江文明网:发扬志愿者精神 引领社会风尚——湖州师范学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侧记

来源:宣传部、文明办 发布日期:2012-02-13

  2012年01月31日,浙江文明网在原创频道上以《发扬志愿者精神 引领社会风尚——湖州师范学院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侧记》为题,全面报道了我校文明创建工作,全文如下:

 

 

学生关爱留守儿童

  全国文明单位介绍:湖州师范学院连续6届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是湖州市参与文明创建人数最多、辐射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单位;拥有湖州市注册志愿者最多,并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大学生义工站;涌现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浙江骄傲”年度人物、省“育人奖”获得者、省杰出志愿者等一批优秀人物。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是一代代师院人坚持不懈的成果。为建设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每个师院人都在努力着——

  志愿服务树品牌,常态化管理见成效

志愿者为儿童进行口腔检查

  “志愿者”是湖州师范学院最值得骄傲的,学院极其注重对学生志愿者的培养,注册志愿者累计46171人,目前在册11658人,建立了30多个服务基地,已成为志愿者的大本营。几年来,学生志愿者结对20多个社区,长年开展空巢关爱工程、法律援助等文明共建活动。特别是医学院的阳光医疗服务团、体育学院的全民健身服务团等志愿服务团体,已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品牌”。

  说起全民健身服务团,体育系的学生吴建明特别骄傲,他告诉我们,在体育学院,有不少学生踊跃报名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门为社会上的群众指导排舞和健身操。如今,健身已经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每天傍晚,不少市民早早在广场上等候着,在这些年轻激情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带领下,跟着节拍一起运动。通过湖州市体育局的组织和老百姓的配合,体育学院的全民健身服务团已经十分成熟:设岗定责,采取制度化、常态化管理,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为老百姓提供高品质的志愿服务,做全民健身的领跑者。

  湖州师范学院的志愿者精神已经成为一种品牌,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时不刻展现出饱满的精神风貌。在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由于地域关系,学院只分配到40个志愿者名额,但报名人数达到2600余人,大家抢着要去残运会现场进行志愿者服务,让选拔老师十分感动。志愿者每天凌晨就赶到场馆,站7个小时维持秩序,大家咬牙坚持,一丝不敢懈怠,他们的精神也感染了在场的观众。参与这次志愿服务的院学生会主席陈莹告诉我们,最让她感动的是有位小学生把自己的红领巾送给了他们,对他们说“哥哥姐姐,你们辛苦了!”因为热爱志愿服务,所以乐在其中。志愿服务是辛苦的,也是充实的,每隔一段时间,志愿者们就会奔赴各个地方支教,既发挥了师范院校学生的专业优势,又为留守儿童带去了精神食粮。经过长期坚持和完善,这种志愿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

全民健身志愿者现场指导群众健身

  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家健饱含深情地说:“我们给学生一个平台,他们还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惊喜。”3年来,全院师生共参加无偿献血2059人次,献血58.6万毫升,有58人获湖州市无偿献血奉献奖,建成了湖州市首家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基地。除了浙江省第一个大学生义工站,学校还建立了湖州城市文明加油站、城市管理义工队、红十字志愿者服务队,并依托各二级学院建立了网络文化市场志愿者监督队、旅游志愿者服务队、人民防空志愿者服务队等。学校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将文明创建融入湖州,坚持以文化育人、以文明滋养人。志愿者品牌的树立,展示了师院人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精神面貌。师院把文明细胞输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用爱感动着这座城市,用文明风尚感染着这座城市,同时也将志愿服务打造为省内有名、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树立起一面面鲜艳的旗帜,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辐射源。

  关爱弱势群体,彰显大爱大气

“春泥计划”志愿者义务支教

  2011年湖州市大学生服务“春泥计划”活动方案出台后,湖州师范学院关爱农村儿童,开展教育帮扶活动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吸引了全校近3、4千人踊跃报名。经过层层筛选,共吸纳了由来自各学院学生骨干、精英组成的近260人的帮扶团队。活动前,各团队需提交教案、活动策划等,在活动期间,每天向专题网页提交活动内容,实施跟踪管理。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以往较为松散、随意的特点,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把帮扶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效果也特别明显。

  关爱留守儿童,一直是湖州师范学院师生长期坚持的。2011年夏天,“幸福手拉手”实践服务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支团中央重点团队,走进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为当地儿童开设了岷江畔的夏令营。支教团队由8名学生,3名老师组成。为使支教活动更加务实,师院的师生们给异乡的小朋友们带去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以及诸如绑鞋带之类的生活技能。

走进四川犍为支教

  位于湖州南浔区的荻港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许多留守儿童常年跟随老人一起生活,他们普遍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但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从2006年开始,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学生每月一次赴荻港关爱当地的留守儿童。根据实际需求,他们给孩子们带去书籍,设立了“爱心图书馆”;举行“爱心故事会”,鼓励他们踊跃交流;为留守儿童过生日,送去蛋糕与祝福;开展迎新年爱心义卖活动,为孩子们带去小礼品;在留守儿童中间开展素质拓展、安全知识教育、科学上网教育及爱眼知识科普等系列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敬老院,在特殊学校,总能见到师院人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师院人心中装着的大爱,与学校一贯倡导大爱、大气的大学文化密不可分。近年来,学院大力实施师生文明修身工程,制定《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实施方案》,培养良好行为品质,树立当代大学生文明形象。学院还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进一步加大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切实在全校形成一种学习、关爱、崇尚和争当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将大爱精神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形成一股良好的社会风尚,成为一种自觉的文明行为。

师生为地震灾区义务献血

  在湖州师范学院,有着许多许多和爱有关的感人故事:李青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自从一年前被确诊为白血病以来,每个星期,学院的志愿者都会打去问候电话。陪伴李青同学挺过10次化疗的,除了他的家人亲朋,还有这支由湖州师范学院师生组成的爱心团队,他们通过义卖、校内外募捐,筹集到了13万元爱心款,给病中的李青带去了信心和欢笑,温暖和希望。

  师德建设显成效,全员参与文明创建

  湖州师范学院始终坚持全员参与文明创建,全院教职工2000余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一件件不平凡的事。“感恩之心能使文明感受到自然的和谐、社会的温情、他人的友谊、人生的美好。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和埋怨,多一份欣赏和感激。”这是“50后”哲学教授沈晓阳博文里的一段话,3年来他撰写了100多篇育人博文让学生深受启发,同学们读完博文后发表的评论和感想,沈教授都会一一回复。只要在网上看到同学们的生日到了,沈教授都会细心地留下祝福。除了充当学生们的精神导师,沈教授还是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每年年末,他都会在青年老师的桌子上放上书籍,被老师们戏称为“送文化”,在他的带动下,学院里洋溢着一股健康向上的学习之风。

  要问在湖州师范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公选课是什么,非“赢在职场”莫属。“赢在职场”公选课是由薛德黔老师一手创办的,他认为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十分重要,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面试才能顺利取得听课资格。课程确立了三新原则:增强能力、提高素质,让有梦想的学子更加坚定自己的新目标;项目探究式教学、流动式课堂,形成注重学生积极参与的新风格;形成以大量互动课程贯穿课堂的新特色,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也践行着“育明体达用人才”这一创建主题。

浙江省杰志愿者、2009感动湖州提名奖获得者校友王超在青川支教

  有了这样一群优秀的教职工队伍,学生们时时刻刻沐浴在“爱”的光芒下,把师院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老师们用“爱”和“心”感染了学生,学生们更是将文明之风播撒开来。全院两万多名师生员工凝聚成一股力量,全员参与文明创建,将这股文明风尚源源不断地输向社会…… 

  学校把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作为重要目标写入第二次党代会报告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育明体达用人才,建文明幸福师院”为主题,深入推进10个专项行动,分别由10位校领导牵头负责,努力使两万多名师生员工成为文明风尚的传播者,学校成为先进文化的辐射源。据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家健介绍,学校的创建工作形成了四大特点:围绕中心抓创建,人才辈出;品牌示范抓创建,特色鲜明;全员参与抓创建,辐射面广;校地互动抓创建,引领风尚。学校在大力弘扬“明体达用”校训的同时,以创建“文明单位”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大爱、大气的大学文化,着力构建文明幸福师院。如今,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的湖州师范学院,仍坚持不懈“对内建设精神家园,对外引领社会风尚”,向着高等院校的“精神高地”挺进……

 

  原文链接: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2/01/30/0181642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