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1年第24期(总第451期)《高校领导参考》刊登《坚持“四化四导” 培养“明体达用”人才》。全文如下:
坚持“四化四导” 培养“明体达用”人才
蒋云良 王荣德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教书育人上,如何有效地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成长成才上,即如何调动这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湖州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传承历史上“湖学”的精粹,对“湖学”的“明体达用”思想作创造性转换为当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明体:就是明德立志,学会做人;达用:就是学以致用,学会做事做学问。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和“多样化成才”的人才观,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途径。通过“四化”——“素质育成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 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坚持“四导”——“思想先导、成才向导、实践指导、就业引导”,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学相长,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努力培养“明体达用”人才。
一、通过思想先导,激励学生素质育成综合化
所谓学生素质育成综合化,就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通过优化以职业生涯目标为导向的知识结构,强化以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内化以科学人文素养为基础的素质结构,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达到整体优化。
针对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更加关注自身发展,部分大学生还存在着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学业出现危机,心理、情感困惑增多,就业悲观情绪强烈等问题,学校完善教师“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维度的评价激励机制,将育人工作纳教师的业绩考核,要求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陶冶、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实践创新能力等;许多教师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学生导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生活指导;通过班主任下学生寝室、教师与贫困学生结对、学院与家长联系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及时为困难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做学风建设的主人、文明自律的主人、寝室管理的主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我校的《教工党员“四导工程”,服务学生成长》获省高校第四轮支部建设创新活动优秀奖。
二、细化成才向导,服务学生培养内容个性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日益多样化,必然要求高校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毕业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所谓培养内容个性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把成才的选择权交还给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导师制,制订好每一位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计划。
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规律,进行成才向导,制订各个专业成才路线图,让学生找准坐标、明确定位,选择合理路径,实现自身的成长成才。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进行分阶段个性化合理安排,教师指导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个人学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学校加强主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整合模块课体系,增加实践、实验课程和自修型课程,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性思想的培养;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外聘兼职教师,建立了外聘教师库;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宣传鼓励有条件的学生走出国门,出国学习交流,并帮助解决学籍管理等方面的一些问题,如毕业论文及答辩、学分转换等,使出国的学生在毕业时都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三、加强实践指导,促进学生实践实训全程化
实践能力强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历史上“湖学”的“明体达用”强调把经义和治事有机结合,体用结合、理术兼长,为当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所谓实践实训全程化,就是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目标出发,着重强化就业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交往交际能力等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大学四年的实践实训,课内课外结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实施大学生实践训练计划。从新生入学到毕业,课外实训不间断。利用暑期开展“3+X”专业实践,“3”是所有学生都要完成的3项任务,即参加一周专业生产实践,填好一份企业人才需求问卷,带回一个企业技术难题;“X”是针对不同年级提出的1项任务。
建立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学会,加强与企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产学研合作,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假期实习和就业提供了方便和保障。通过聘请企业产业英才担任兼职教师,积极搭建校地共育平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受聘的产业英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专业课教学,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与学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帮助学院与所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型教学实践基地”。基地每年接受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在学院开展专场招聘会,接受学院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与此同时,学院为产业英才所在企业提供实验室使用,接受企业的职工到校随班进修,实现“双赢”。
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一是组建师生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团队,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和服务地方项目,参与项目开发,培育团队合作的意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可以取代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申请创新学分,一些项目还可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如学生开发项目“湖州买卖厅”,注册会员近千人,圆了他们的创业之梦,月销售商品600余件,最高月成交额3万余元,使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消费降低了生活成本,该项目获得了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二等奖,成为省大学生科技推广项目。
四、开展就业引导,帮助学生成才途径多样化
所谓成才途径多样化,就是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积极为学生成才提供多个通道:有考研继续升造的通道;考公务员做人民公仆的通道;有当教师进事业单位的通道;有到企业从事技术开发和管理、产品测试、产品销售的通道;有自主创业的通道。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满足学生成才的需要,开设提高班,为考研学生、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学校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从思想认识到机构、人员、经费等各个方面狠抓落实,统筹多方资源,开拓就业渠道。实行毕业生就业导师制,形成了全体教师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就业。启动毕业生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就业工作三位一体改革,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就业工作统筹安排,时间提前整合,适当延长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同时,强化管理和指导,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建立了就业联系卡制度,使毕业生在离校后能及时联系相关教师,让毕业生自始至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建立毕业生走访制度,每年暑假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到生源地走访,了解就业情况,向企业推荐毕业生;建立教师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子制度,让教师与就业困难的学生结成对子,关注联系同学的就业情况,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探索“内强素质,外拓空间,善用资源,服务成长”的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
“四化四导”激发了师生的活力,学院的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近五年学院初次签约率和就业率都达98%以上,就业率一直处于全省同专业领先水平,连续五年获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作者:蒋云良,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王荣德,湖州师范学院高教所长)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