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浙江教育报:涓涓细流 激起浪花无数——湖州师院建设精品文化场馆传承地方文脉侧记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2-06-29

    2012年6月28日,《浙江教育报》2版以《涓涓细流 激起浪花无数——湖州师院建设精品文化场馆传承地方文脉侧记》为题,报道我校建设精品文化场馆传承地方文脉侧记。全文如下:

 

涓涓细流 激起浪花无数

——湖州师院建设精品文化场馆传承地方文脉侧记

 

    清晨,张黎明背上画夹,拎上画具,站在沈行楹联艺术馆的200多件“国宝级”艺术品前,细细端详,默默品味,脑海中构思着自己的创作;张欢和几名同学从胡瑗广场走过,讲述着支教的快乐,热烈地讨论起湖学研究会的下次活动主题;张豫阳拿着笔记本,在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里时而翻阅资料,时而奋笔疾书,为毕业论文寻找珍贵的资料。

 

    从藏宝千万的沈行楹联艺术馆到展示发展历程的校史馆,从弘扬湖学精神的胡瑗广场到铭刻着地方群众捐资助学的思源广场,在湖州师范学院里,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楼,一个每天路过的广场,一条普普通通的校园路,甚至是一颗最不起眼的石头,都静静地讲述着一个个文化故事,滋养着校园,浸润着每一名师院人。

 

    文化从来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积淀的过程。在湖州,一所大学,以文火慢炖的方式,烹调出一道融合了地方与校园特色的文化大餐,引领着一座城市的文化风尚。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仅沈行楹联艺术馆,展示了大师作品近千件,包括许多未公开发表的珍品。可想而知,在湖州师院里,深藏的“宝藏”不可小觑。“你可能欣赏过奔腾跳跃、气势磅礴的八骏图,但你有没有看过徐悲鸿画的垂首饮水的马?”“你知道最早开放的藏书楼在哪里?”……湖州师院原副院长王绍仁短短的几个问题,为我们揭开了这些秘密——沈行楹联艺术馆是全国首个大学楹联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珍藏着赵紫宸赵萝蕤的图片、手迹、书籍、故居文物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两位先贤的研究成果,承载着大量的学术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学术研究价值;图书馆是关于皕宋楼藏书专题资料搜集得最为齐全的地方,已经成为皕宋楼藏书专题的资料中心……

 

    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150多家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虽然湖州师院没有被正式命名为博物馆,但其丰富的藏品,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校园博物馆。可以说,湖州师院几大场馆组合而成的就是一个博物馆。问题在于,如何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化资源?

 

    在湖州师院最初设计者们的蓝图上,文化场馆不是一幢幢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三中心四基地”,即国内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教学基地、科研基地、服务地方基地和大学生实践基地。“我们的文化场馆是地方的,又是全国的,甚至是国际的。”王绍仁骄傲地说,以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为例,赵紫宸赵萝蕤父女是湖州德清人,而他们的学术成果、研究方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负有盛名。

 

    确实,丰富的馆藏资源,尤其是未公开发表过的文化瑰宝,为全校师生送上了一场场文化与学术的飨宴。皕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赵紫宸与中西思想交流学术研讨会、赵萝蕤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在湖州师院开过不止一次两次,吸引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日本大阪成蹊大学、韩国大学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专家。

 

    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独辟蹊径,把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连、互为支撑。如,赵萝蕤是著名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对应英美文学学科建设;沈行楹联艺术馆对应美术学科建设;胡瑗是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广场对应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等等。《诗词集》、《艺术馆藏品集》、《楹联集》、《赵萝蕤作品集》……这些由湖州师院的教师们根据馆藏资源编辑的作品集,一经出版,就成为研究者和师生们爱不释手的作品。

 

    在学术研究价值以外,学校着重挖掘场馆背后所蕴藏的大爱精神,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将一座座场馆建成鲜活的大爱教育基地,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生动性、开放性,吸引并激励着广大青年学生。

 

 “一滴水”激起文化浪花无数

 

    沈行楹联艺术馆位于湖州师范学院沈左尧图书馆。 8楼胜寒楼藏品馆展出了200余幅作品,有徐悲鸿、傅抱石、陈之佛、吴作人、谢稚柳等一批名家大师的书画作品。其中,徐悲鸿的《芳草》、傅抱石的《山水》等珍品过去均未公开发表,首次亮相于世。 9楼沈左尧作品馆收藏了沈老创作的楹联、诗词、篆刻、素描、水彩、摄影等400余幅作品,展示了其一生从抗战时期至今的创作。“一所有点历史渊源的艺术院校,如果有这么多宝贝,可能不是很稀奇,但在一所不起眼的地方院校里,能拥有这么多珍贵藏品,真是了不起。”教育部专家在评估湖州师院时曾经这样说。

 

    如此多的国宝级艺术品,是怎样来到湖州师院,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对于沈行楹联艺术馆从无到有的故事,馆长王增清记忆深刻。

 

    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在当时学校规划的蓝图上,就已经添上了校园文化建设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2年,因缘际会,在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永昊和一些校外热心人士及校友的推动下,湖州师院的领导结识了沈左尧,并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与沈老达成了在湖州师院建设沈行楹联艺术馆的合作意向。

 

    2005年,大病初愈的沈左尧给王增清打来了电话,希望能早日履行自己的承诺,把珍藏的名家作品捐献给学校。 10月的一天,王增清来到了沈左尧北京的家里——一间普通的、只有六七十平方米的老旧公寓房,简陋得让人震惊,除了满屋子的书和一张旧得不能再旧的沙发,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而就在这里,沈老拖出了几个陈旧不堪的大木箱,拿出来的却是一件件无价之宝。“我无偿捐献给学校,没有任何条件。”沈老一再强调,湖州文化像苕溪水源远流长,他只是在苕溪里加了一滴水,艺术馆的建立使这滴水激起了无数水花。

 

    然而,正是这苕溪里的“一滴水”,激起了文化波涛。随后几年内,湖州师院的文化场馆建设更上一层楼。

 

    那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大学文化场馆群像: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胡瑗广场,展示着湖州文化名人的成就与浓浓爱国爱乡之情;校史馆、思源广场,讲述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湖州的血脉相连;安吉园、长兴广场、德清湖,移植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着地方文脉。“文化场馆的建立,不仅为学校做了一件大好事,也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在校内各大文化场馆的留言本上,从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普通的湖州市民,他们的留言无不表露了对湖州师院拥有这样高品位文化场馆的称羡之意。

 

一方不缺少观众的“舞台”

 

    “文化是大学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党委副书记周家健说,在地方文化的滋养下,湖州师院希望塑造特有的文化品格——人文、大气、学术、高雅。

 

    有这样一个传统:每逢开学,老生总要带着新生们游一游校园。从图书馆、校史馆、沈行楹联艺术馆,到胡瑗广场、安吉园,一路参观校园主要景观,讲述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办学成果和湖州地方文化,让新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感受独具历史和地方气息的人文之美。“大学里的文化场馆,是一个永远不会寂寞的舞台,因为永远不会缺少观众。”曾参与沈行楹联艺术馆建设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沈国丰老师说,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场馆在建成之后,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一些珍贵藏品也只能束之高阁。然而,在高校里,青年学生是最忠实的观众,他们让这些文化场馆充满勃勃生机,不断繁衍生长。“沈老愿意由大学来收藏展出他的藏品和作品,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时代赋予湖州以经济文化发展之机遇,那么,谁来充当这新时代文化领域的领军者?守望、传承、创新地方文化,这是湖州师院赋予自己的不辞之责。擎起文化大旗,打破“围墙”,走出“深闺”,师院人誓言打造湖州的文化高地。

 

    在研究皕宋楼期间,由于许多藏书现在被日本收藏,所以教授们请了日语专业的学生帮忙翻译相关资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古籍、藏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了解了这样的历史,学生们既感到自豪,又感到遗憾。“这是我们湖州多么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可是,现在别说是新一代的青年,就是许多老湖州人恐怕也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坐待历史消逝。”于是,暑假里,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了宣讲团,深入各个县区,向孩子、大人、老人宣传湖州的藏书文化。

 

    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脚步也在加快。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展现湖州师院沈行楹联艺术馆馆藏文化瑰宝,湖州师院正在有计划地定期开放沈行楹联艺术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