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8日,浙江文明网以《沈德峰:一生只做一件事——取之社会,用之社会》为题,报道我校校友沈德峰事迹。全文如下:
有这样一个“80后”青年,他既是残疾人群体的一份子,在最艰难的时候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又是扶残助残机构的中坚力量,走出校园走进残联,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向社会上诸多残疾人伸出援助之手。
沈德峰,现任湖州市吴兴区残联劳服所副主任,小学五年级时,截肢,07年毕业于湖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为回报社会各界的帮助,义无反顾地进入吴兴区残联工作,以一名残联干部的身份帮助一批又一批地残疾人,让更多的残疾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尊重,过上正常的生活。
“我曾经得到过的帮助,想要加倍地回报社会”
“我本身也是一个残疾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如此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残缺,但沈主任却说得轻描淡写。
谈及自己曾经接受过的帮助,他滔滔不绝地说出很多。“当时我这个病很严重,花了很多钱。学校给我捐款治病,老师同学们也给我很多的帮助。初高中的时候,因为我腿不方便,他们主动帮我买菜打饭、打热水,背我上下楼梯,帮助了我很多。”尤其是毕业后,政府还给他了几千元的扶持,沈主任对于曾经得到的帮助一直心怀感激,不止一次地提到“回报社会”。
“中国有句古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作为一个残疾人,曾经我接受过那么多的帮助,现在就是当涌泉相报的时候了。”记者在他身上看到了那闪闪发光的感恩之心。
“我想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做这份工作”
这是沈主任对自己的一句承诺和信念。5年的残联工作不仅让他看到更多的残疾人需要关心和帮助,也让他更加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残疾人提供一切便利和援助。残疾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一个弱势群体,残联服务对象很广泛,不仅有肢残人,还有智障人士、自闭症患者等,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沈主任不但对他们遭受的痛苦有深深地共鸣,同时也对他们的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
他感同身受,也致力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多、更有益的援助和支持。“他们都很亲热的叫我‘叔叔’,其实有的他们比我年纪还大,但我觉得和他们在一起很开心,他们很单纯,需要我们关爱和真心相待。”是他们单纯的笑容感染了他,是他们可爱的举动感动了他,是他们的善良鼓舞了他,他想要和他们在一起。
“扶残助残事业是一个高尚的事业,这份工作让我觉得很充实,收获了很多,毕竟帮助了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让我觉得很有意义。”在沈主任眼中,扶残助残是他一生的目标与追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沈主任的主要工作任务是针对城镇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计划。在农村,政府机构提供资金扶持农业生产,重点放在养殖种植业;在城市,以工商个体户的形式为主,协助开副食商品店,以保障他们的日常生活。该计划从2010年实施以来,已陆续救助了近200户残疾人家庭,帮助他们摆脱贫困,但残疾人就业形势依旧严峻。沈主任说,今年登记了很多就业需求,但很少有企事业单位设置相关岗位来招募。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呼吁更多的企事业单位能够设置一些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岗位。毕竟,帮助残疾人不能靠别人吃饭,他们也需要一份工作,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赚来自己的钱,也让他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语气中透漏出殷切的希望,“我更希望残疾人能够自食其力,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去。”
“爱心与责任是当代大学生更需要的价值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投身于关注扶残助残工作。利用课余时间,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青年志愿服务队来到“阳光之家”公疗站,为智障孩子们提供帮助,给他们上课,和他们做游戏,教他们做手工,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关怀与鼓励。
谈及青年志愿者,沈主任很欣赏文学院志愿者的服务工作,他说:“我们现在很需要有爱心的志愿者,可以丰富智障孩子的学习生活,减轻老师的负担。当代大学生也应该拥有爱心和责任,无私奉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虽然残疾,但很单纯,不要带有有色眼镜看他们,只要你对他们好,他们会加倍对你好。”
当代大学生学习的不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的还是思想道德上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满爱心,关心弱势群体,关注残疾人事业,勇于承担责任,甘于奉献。将祖国培养的“四有人才”回馈于社会,为社会做贡献,成为祖国真正的栋梁。
最后,沈主任还不忘寄语当代青年,我们都曾或多或少的接受过别人的帮助,等到我们有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不要吝啬,奉献便是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事。
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2/07/18/018664754_01.shtml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