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论地方综合大学的学科建设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主页 发布日期:2012-08-31
 我国高等学校按照专业培养本科生与专科生,按照学科、专业培养研究生。学科是指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与形成,并且通过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不断产生新的学科或新的学科群。专业,则是学校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它按照学科类别与社会职业分工进行划分,并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个一级学科或若干个二级学科作为该专业的主干学科。因此,学科是高等学校最核心的基本单位,是高校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的源头,是高等学校履行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直接服务社会三项社会职能的力量源泉。
    地方综合大学,往往是所在地区列为重点建设的大学,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列为重点建设的地方综合大学,应当抓住学科这个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条件建设等教学科研基础建设,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地方综合大学必须立足地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根据本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与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群的综合优势。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日益发育,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确立学校自身发展战略和学科发展目标,办出地方特色,办出综合特色,办出时代特色,在自己的特色上办出水平。


    一、学科建设以质量为本原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指施,使各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地方综合大学,一方面由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地方的办学传统和依托地方的办学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因此其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内名牌大学相比。但是正因为地方综合大学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因而其优势也在地方,这就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优势和办学的特色。地方综合大学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实力和条件,围绕自己的办学目标和任务,进行学科建设。学科建设应以质量为本原,并不是与国内名牌大学盲目攀比,而是要在自身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上进一步提高质量,以质取胜,即如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所说的:“在自己所属类型里做状元。”
    广西大学是一所具有哲、经、法、文、理、工、农、管等八大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41个硕士点与2个博士点的地方综合大学,在长达71年的办学历史中,已形成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地方性教学科研型院校。广西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以质量为本原,其涵义是,通过建设与发展一批地方特色、综合特色、时代特色、创新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学科,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把广西大学办成在东南亚一带有影响的我国南疆名校。
    1.地方特色
地方综合大学优势在于“地方性”,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主体思路应在“地方性”上作文章。在学科建设上,则必须主动适应本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地方特色,体现地方特色,在地方特色学科上办出水平。比如,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糖业基地,年产糖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制糖工业是广西重要的支柱产业;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锡矿储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首位,铝、铅、锌、锑矿储量也十分丰富,以铝和锡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是广西的支柱产业之一;广西的水利资源非常丰富,居全国第六位,特别是红水河流域的水利资源,水利建设和能源建设列为广西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广西地处亚热带,具有亚热带农业的优势,形成效益好、质量高、结构优、产量大的农业生产体系,建设农业强省是广西经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广西具有地处沿海、沿边、沿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缘优势,外向型经济已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大学根据广西的地缘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广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稀土有色合金材料加工工程、甘蔗糖业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群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群。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项目的学科群建设,不仅具有十分突出的地方特色,而且将促使其中的若干主干学科脱颖而出,成为广西大学的“名牌学科”、“王牌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居于领先地位。
    2.综合特色
    地方综合大学另外一种优势在于拥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各类学科,这种优势有利于促进构成学科群的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综合、重组,加快学科群发展的进程,创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地方综合大学学科建设的综合特色,是衡量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广西大学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优势。比如,以应用化学、造纸工程、生物化学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热能工程、材料工程等学科群建设为支持,重点建设制糖工程学科;以计算力学、岩土工程、土木建筑工程、水工结构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群建设为支持,重点建设结构工程学科;以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凝聚态物理、材料物理、无机化工等学科群建设为支持,重点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环北部湾区域经济与大西南出海通道的研究,充分发挥了学校具有经济学基础学科,国际贸易学、国际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学等应用学科,法学、经济法学,以及英语等外国语言文学的综合优势。
    3.时代特色
    地方综合大学学科建设不仅应具有地方特色和综合特色,而且还应具有时代特色,时代特色也是衡量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的质量标志。21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学科。随着DNA技术、核酸、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RCR、单克隆抗体等新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广西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有几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某些研究课题已达到国际水平。农业部广西大学农业分子遗传重点开放实验室一直承担着两项国家“863”课题和一项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因此,广西大学把分子生物学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其建设目标是,将广西大学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成为广西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中心,研究工作在总体上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并有少数几个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物繁殖学是一门集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交叉型生命科学学科,广西大学动物繁殖学学科点承担国家“863”项目——“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几年来,繁殖试管牛犊的头数居全国首位,各项主要技术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广西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大力开发水利资源,发展水利发电、灌溉工程及防洪工程是我们的艰巨任务。广西大学土木水工结构工程学科承担长江三峡水电站引水压力管道结构试验研究项目二项,突破了若干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其中,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承截能力试验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广西大学把动物繁殖学学科、土木水工结构工程学科等列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广西大学分子生物学学科建设、动物繁殖学科、结构工程与红水河流域水利资源开发建设都具有时代特色,具有开拓性与先进性。
    4.创新特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地方综合大学学科建设应当具有创新特色,创新特色也是衡量学科建设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创新既要重视知识创新也要重视技术创新,对于地方综合大学来说,在学科建设中更应重视技术创新,使知识创新的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来源。国家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出了“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实际就是以高校学科创新为支点,实现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
    21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遗传学是生物科学的前沿科学,是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要把广西建设成为农业强省,良种为根本。广西大学遗传育种学科把改良种性、创造新品种作为重要的科研内容。比如,在新品种选育方面,通过系统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杂交优势利用方法,选育水稻、玉米、花生、大豆、甘蔗、茄果等作物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在新育种理论和技术应用方面,有RAPD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高空诱变机理及其突变类型利用,等等。广西大学承担国家“863”子项目“高空诱变育种”获得了很有价值的突变类型,其研究成果很有创新特色。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装备部,机械制造技术已进入了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的高科技领域。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科把技术创新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建成广西在机械CAD/CAPP/CAM/CAT及其集成制造技术和先进机械加工技术方面创新基地。


    二、学科结构调整应区域化
    区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地方综合大学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着密不可分、双向互动和促进发展关系。一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区必须依靠地方大学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持,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高等学校利用本地区的地缘优势,依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体制转换、增长方式变换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壮大和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区域社会人才集散地、高新技术辐射源。有学者将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分为三个层次:主动适应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优势产业的趋势;主动适应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地方综合大学学科结构调整也必须面向这三个层次:
    1.学科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综合大学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整体实力较研究型大学相差甚远,只有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才能求得生存。自身的特色是什么呢?必须着眼于开发本地区优势资源、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需要,围绕地方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资源培育和发展优势带头学科、骨干学科,调整学科结构。
    广西大学是广西唯一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综合大学,学科门类基本涵盖了广西农业、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办学实践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建设了水工结构、生化工程、制糖工程等对广西五大基础设施、四大支柱产业有重大支撑作用的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12个(其中国家重点建设学科5个),在某些学科专业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如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科、土木水工结构学科,在国内有较大知名度,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广西大学在学科建设上总体水平不高,与生态环境、水资源研究利用等相关的学科专业薄弱,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学科群组建上,还没有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比如:制糖业,涉及农学、植物学、生化、机械、自动化等多学科专业领域,广西大学现在的制糖工程学科注重糖份分析、综合利用以及榨糖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有些关键技术问题并没解决。广西1992年来一直是全国国产糖老大,地方财政收入11.2%来自蔗糖业,2600万人口靠糖业增收,450万固定人口靠糖业脱贫。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虽然产量上升,但效益严重下降。除政策性因素、管理因素外,蔗糖业生产技术包括甘蔗的良种培育、种植、砍运、保管、糖加工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不如人是关键因素。自治区政府已将糖业复苏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999年,广西全面推行了“1234610”农业产业化、蔗糖产业化、松脂产业化、木薯产业化等18项创新计划的实施与开发,突破优势学科若干重大关键技术。这对广西大学是个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围绕广西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发展目标,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人才为根本,以创新为制高点,以区域产业产品升级为关键,依靠技术进步,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实现技术密集化、产品多样化、品种系列化经济形势。广西大学如何做?我们认为,首先应该办好有特色的重点学科,构建好学科群,为四大支柱产业实施一批创新项目,为地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其次必须根据广西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作学科调整和更新,促进学科交叉、老学科改造和新学科生长,逐步提高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的比重。
    2.学科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需要
    广西沿海、沿边、沿江,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处于“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位置,是我国南部沿海与西南腹地的结合带,又是我国东中西经济带的交叉点,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充分发挥广西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作用”的决定。建设以北海、防城港、钦州为出海口的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形成以出海道为依托,包括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跨省(区、市)的区域经济。广西要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构筑南出海道交通网络,在区域经济中起拉动作用。1997年南昆铁路全线贯通后,广西成为大西南联合开放,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广西大学的学科建设基本适应广西经济与社会发展格局,但从广西在大西南所处的位置看,与广西交通、通讯、港口、贸易、信息中心地位相适应的金融、财政、国际贸易、信息、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专业的规模和质量尚不满足区域经济集团产业结构的需要。广西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广西大学没有与海洋技术、海洋资源、港口管理等相关的学科和学科群。因此,广西大学应当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格局,不断拓展与外部合作领域,要瞄准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做学科调整和结构优化。使广西大学不但在技术上支持区域集团支柱产业的发展,而且在理论上成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公共政策的“思想库”“决策库”。
    3.学科结构调整必须着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广西邻近东南亚各国,在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与东南亚各国有着渊源的联系,中共中央根据发展大西南区域经济的需要,确定了加快大西南出海通道建设的方针。广西在进入大西南区域经济集团之后,下一个目标就应当充分发挥我国大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双边及多边经济贸易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跨国界的区域经济。广西大学要早日为实现广西经济走向东南亚,加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并逐步走向世界,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服务。因此,广西大学要在前瞻21世纪科技发展趋势,对各级各类学科在国内外学科中的地位、发展的主流和前沿有准确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促进相关学科协调发展。


    三、关于学科建设的工作路线


    学科格局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长期建设、发展的结果。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有两条根本路线:人才培养路线和科研工作路线。这实际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核心所在。
    1.构筑地方综合大学的人才高地。著名的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有一句经典名言:“大学者,非唯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年一度美国最好大学的排名,除“学术水平”外,教师力量在评估标准中排列第二。可见,高水平的人才是任何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地方综合大学不需要所有学科都达到前沿,但是,必须有一定量的重点学科在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拓展学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重点学科专业的建设必须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否则特色无从谈起。但地方综合大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公认的权威大师很少或几乎没有,教授质量严重下降,人才显性和隐性流失多。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不改变,将严重制约地方综合大学的发展,所以构筑人才高地,应当是地方综合大学当务之急。
    如何构筑地方综合大学的人才高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通过特聘教授、骨干教师、访问学者、客座教授、博士奖励等制度,培养和吸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造性人才,这无疑是高校造就人才的良好途径。但这个“人才高地”对于地方综合大学来说,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地方大学对于上述通过某些途径吸引人才,恐怕存在很多困难,比如经费、基础条件、待遇等等……。但无论怎样,引进、培养造就一批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的将帅之才,一批既有市场经济头脑,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培养一批具有高科技基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是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建设的根本目标。
    地方综合大学构筑“人才高地”,有三点尤其值得注意:首先应强化内部人才竞争机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科研、生活环境,留住自己的人才,如果自己的人才都留不住,何以吸引外来人才?其次,有选择地引进人才,目前我们有很多地方大学为了提高办学层次,争博士点、硕士点,不问青红皂白,遍地撒网,对具有高学历学位者,不论其业绩如何,也不论其是否具备真才实学,来一个收一个,结果后悔的不少;第三,避免近亲繁殖,师徒同堂。
    2.积极拓展应用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学科创新的原动力,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重视科学研究。地方综合大学,不能象一些研究型大学诸如清华大学“以基础学科为依据,以重点学科为核心,以博士点学科为骨干”为指导思想办学。基础研究的队伍在精不在多,在质不在量,对站在科技的前沿,加速对我国新兴产业的形成有巨大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还必须由研究型大学来完成。地方综合大学只能立足实际,就近取才,利用自身所处的地缘优势,结合学科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相关度,直接瞄准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应用学科,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在拓展应用学科中,要减少那些急功近利或学术远离生活、远离实际的行为,走出“象牙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与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使高校成为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和“策源地”。

 (作者简介:尹建国:广西大学校长办公室,曾冬梅:广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