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7日,《湖州日报》6版以《校企联手“填空” 破解人才难题》为题,报道我校信息与工程学院与IT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事宜。全文如下:
一个月企业实训,表现出色的可以直接编入企业各个项目组参加“实战”,由资深 IT 人才带领完成实习、毕业设计,并能获取就业机会…… 9 月 3 日, 6 家省内外知名 IT 企业负责人齐聚湖州师范学院,向 2013 届毕业生抛出了橄榄枝。
这场信息技术(IT)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会议,本来只是启动新的校企合作项目,邀请企业提前参与和指导大四学生的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但现场,俨然成了一场提早一年举行的“相亲大会”:企业方使出浑身解数,开出各类优惠条件,以吸引“准员工”;学生们把握机会挑选实训企业,提前考察“未来老板”。
企业提前来“相”准员工,只因“最缺人才”
“目前,我们公司有健身房、休息区,为引进人才配备了精装修的单身公寓……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淡竹园区,仿照上海紫竹园区,建成后将有独立的员工生活区域……”浙江德微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用 PPT 展示着企业的工作、休闲和生活环境。
从员工薪资标准到福利待遇,从工作环境到生活配套设施,从日常休闲到员工集体活动,像德微科技一样,每家上场宣讲的企业,无不展示出最大优势,并开出了诱人的承诺。
当天的活动邀请到了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无锡海辉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知名 IT 企业。面对大三学生,企业为何放下身段,提前一年进入学校“抢”学生?
“我们需要人才,今天就是来招募‘准员工’的。”湖州日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立建回答得直截了当。
据介绍,湖州日华今年 7 月刚成立。“公司要发展,最缺的就是人才,怎么能不急。”阮立建介绍,公司打算将设在上海的研发部门搬到湖州,至少需要 200 多名研发技术人员,而目前总共就只有 30 多名员工,技术人员缺口达到了 170 人以上。我市服务外包人才到底有多大缺口?以下一些数据可见一斑:湖州多媒体产业园计划在 2015年之前招收 1 万至 2 万名服务外包相关专业的人才。而2011年湖州市大专以上毕业生中,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毕业生不到 2000 人,约占所有大专以上毕业生总数的六分之一;湖州本地户籍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超过1000人,外地生源的多数学生毕业后选择到杭州、上海等周边城市就业,或回到生源地就业。
传统式教学,只有小部分能对口实习
“有没有到对口的企业实习过? ”“你的技术专长是在哪方面?”“你打算以后往哪个方向发展?”……宣讲结束后,企业和学生开始互相了解。
面对企业技术主管们抛出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专业技能特长和未来发展方向之类的问题,不少学生显得很迷茫。
小李盯着实训报名表格的“专长”和“兴趣”两栏好一会儿,始终没有下笔、“好像编程还可以,美工也还行,但都不是特别好。我也不知道以后能从事什么工作。”拿着笔,挠了半天头,他还是“抄”,了同伴的兴趣——程序设计。
“我们理解学生的‘不确定’,因为之前 3 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只是从书本上获得 IT 技术的理论知识,对行业现状、实际流程没有概念。”现场的一名技术主管说,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各个岗位上实际操作,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在哪方面有专场,更能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发展。
传统式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实习和就业。
“我去年暑假想去实习,但是面试了好几家单位都没有成功,最后只能去颐高数码城帮忙搬搬货、修修电脑。”今年刚毕业的信息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学生小陈,就遭遇了求职路上的“连锁反应”。
原来,由于缺乏实践的经验,他在寻找实习单位的时候四处碰壁,无法进入心仪的 IT 或 ITO 企业。后来又因为没有相关的实习经历,导致很难对口就业。“虽然学校也会开展模拟的项目设计,但是和企业的实际流程有不小的差别,面试官询问时,我根本回答不上来。而且,书本上的知识比现在的最新技术落后了不知道多少年。”“一点都不放水的话,每年大概只有 10 %的学生能顺利进入对口的、有一定规模的 IT 企业实习。”信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薛德黔说,由于没有到企业上岗训练的机会,别说就业了,连实习都成问题。
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小规模培训班初尝甜头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 《天下无贼》中黎叔的这句话被无数人奉为经典。如今 lT 行业求职招聘,正面临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一方面,企业严重缺人;另一方面,求职者却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薛德黔介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技术飞速更新,课堂教学往往落后于现实。“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技术往往几年后才能变成教材,教学落后的程度可想而知。”为了解决这一“脱节”难题,学校问计于企业,在学校教学阶段引人企业合作培养学生。
新培养模式在新学期启动, 2013 年毕业生将是第一批受惠者。按照培训计划,9月,大四学生将接受各家企业为期~个月的在校实训,学习企业项目开发基本技能; 10 月开始,学生将进入企业实习,直接分入各个项目组工作;至毕业前,企业将安排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辅导学生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
对于这样的合作模式,企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让我们参与大学生的实训、实习,就是为我们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准员工,何乐而不为呢?况且,让学生提前进人企业,有助于他们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归属感。”
虽然新模式刚刚启动,但之前小规模的人才培养实训班,已经让学生和企业尝到了甜头。
2011 年,第一期 ITO 人才培养实训班应运而生。首期 40 多名学员在一年的时间内参与了集中实训、分项目实训和企业实训,学习软件开发基本技能,参与项目开发全程,系统训练项目开发技能,到相关软件企业参与项目实训,熟悉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
湖州日华就是企业实训中的一站。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了解、磨合,企业相中了其中的 5 名学生,预定了新员工。“本来今天想让他们来给学弟学妹现身说法的,可是他们已经是各个项目组的骨干了,都有任务在身,实在抽不出空。”阮立建说。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