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校企深度联动 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温州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与实践

来源:湖州师范学院主页 发布日期:2012-10-09

    立足于地方本科高校的时代转型,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双向互动过程中,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并实施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分层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建立了中小企业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融合区域产业特质,构建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整合中小企业教育资源,构筑了基于区域产业资源的实践教育平台;面向区域产业与中小企业需求,构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新规制。

   

    ■温州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袁强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占全国总企业数量的99%,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的50%以上,贡献GDP占全国总数的60%以上,创造的就业率占到全国75%以上。浙江省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7%,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就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扶植,以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源。经过6年多的探索与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效性大大增强,为地方高校在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定位

 

    综合起来,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现状存在三个主要问题,这严重影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亟待解决: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缺失、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与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需求不匹配。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实践内容零散地分布在个别课程或教学环节中,没有将素质培养系统化和过程化地融入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此外,教学内容与需求脱节,内容老化、脱离实际、远离实践。人才培养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产业界的强有力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界的联系不紧密,未能形成一种系统长效的合作机制,无法有效稳定地为教育提供所需的师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乏力,缺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与实践教育平台。很少将教育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形成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教育资源体系,包括开展教育所需的实践案例、实践项目和实践环境等;另外教学方法过分强调学生的系统化知识、注重教师的教这一方面要求,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不相适应。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如何在高等教育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关键要看办学定位与发展取向。事实证明,地方高校的生命之所系、动力之来源、发展之良机就在于如何做好“地方”文章。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和产值均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和总产值的90%以上。中小企业不仅是温州经济的活力所在,更是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温州大学以“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使命,从办学理念着手,积极倡导并践行“吃温州饭、讲温州话、做温州事”的发展思路。将办学定位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特色定位为:依托地域优势,结合地方元素,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在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定位中确立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面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并实施了面向中小企业的分层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技术应用水平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突出融入地方元素,突出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准确定位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地方本科高校分层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为依托,全校划分为八大模式类群进行同质竞争与协作,促进人才培养之间的融合与复合,在分类方面,具体包括面向中小企业的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地方中小企业法律服务类人才培养模式、艺工结合、艺商融合的现代鞋服应用型设计研发类人才培养模式、“开放·综合·研究”三位一体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产学深度联动的电子电器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工程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深度整合校所资源的土建类人才培养、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等;在分层方面,形成了实验班、试点班、试验区、试点专业4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架构,目前已经形成了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试点班,实施了“华峰班、红蜻蜓班、奥康班、溯初班”等多个人才培养特色班,效果显著。

 

    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建立了中小企业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校企深度合作多维互动平台,将为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构建了基于校企深度互动的产学合作长效机制。一是产业层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学科创新平台为支撑,构建校企深度互动平台支持产学合作,目前已经在电子电器、化学化工、建筑设计、服装、机械以及网络工程等行业建立了企业学习平台,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深度整合;二是在学校层面,通过“学校—政府(县区政府科技部门)—企业”的对接方式,实施“双百工程”,即百名教授进企业、百名企业人才进课堂,实现社会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互动;三是在学院层面,建立各个专业团队与区域行业平台的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产学研基地和校内企业研发中心,实现区域行业典型骨干企业为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素材和工程环境,专业教学资源为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人才培训提供智力保障;四是在教师层面,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方式与企业对接,做到一位教师至少对接一个企业,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提高教师的工程应用能力。通过4个层次的产学深度合作,实现将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融合区域产业特质,构建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

 

    充分考虑浙江省和温州市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战略,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质,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深度融合“温州元素”。在专业层面,增设了与温州经济密切联系的市场营销、服装设计、鞋靴设计、工业设计、机械与自动化、电子电器等专业,培养各种设计研发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中加入能够体现地方产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特点的课程模块,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能够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能力培养上,设置了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周环节,增加与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增加实习、实训课程所占课程数量的比例,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

 

    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扩大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使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比如在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强调增加能够适应与引领温州集群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课程;在理工类专业中,鼓励结合温州地方实际,开设特色课程,以便大量培养诸如化工、皮革、软地基环境下土木工程等设计与研发人才;在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根据温州地区缺乏服装设计、平面设计类人才情况,突出培养此类设计研发型人才的紧迫性等。在教学实施层面,利用中小企业实务资源,实施基于企业案例的启发式教育、基于项目的研究性教育和企业参与的开放式教育,实现学生从专业意识→专业经历→专业能力的多维渐进式培养,满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整合中小企业教育资源,构筑了基于区域产业资源的实践教育平台。

 

    基于区域产业产学深度合作机制和素质培养体系要求,提炼和整合区域产业资源,构建了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行业联盟—企业实践基地三个层次的实践教育平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要对接温州区域产业,如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皮革行业创新平台、建筑设计院等;产业联盟以温州市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为主,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为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持,企业实践基地则依托以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为主的企业学习中心;在资源整合机制上,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实践案例库、开放式单元项目库、开放式综合项目库,选择和规划项目实施的企业实践现场和实践岗位,构筑“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教育平台的建设,为工程教育提供所需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境。在实践教学模式上,实施“121”渐进式实践教育平台:“1”是有1个学年的时间,主要开展以实践案例库为基础的启发式教学,实现专业意识的培养;“2”是有二个学年的时间,主要开展以单元项目库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实现专业经历和单元能力的培养;“1”是第四个学年的时间,主要以开放式综合项目库为基础,通过企业参与的开放式学习,实现专业经历和专业综合能力的联合培养。

 

    面向区域产业与中小企业需求,构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新规制。

 

    适应地方本科高校时代转型,面向区域产业与中小企业需求,构建了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管理新规制。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建立了常态化的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实行了专业优化建设机制;实施了教学资源集成化配置制度;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设立专业建设行业咨询委员会;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开放式、竞争性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学生自主选教师、自主选课程、自主选专业的灵活性;继续完善学分制管理;继续推进大类招生和大平台培养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并实施教考分离制度;实施了应用型、工程型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实施了教学科研等效制度,极大推动了教学改革与实施的有效性,促进了师生协同发展。

 

    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

 

    建立了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分层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调校内外课程教学相结合、企业实践与项目制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资源与区域产业资源相结合,实施分层分类的具有产业实践背景和具备创新创业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出并构建了区域中小企业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互动的产学深度合作长效机制。重视产学合作的系统性、连贯性、紧密性和稳定性,分别从产业、学校、学院和教师四个层面与区域产业对接,形成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互动、互利、共赢的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构建了深度融合区域产业特质、学生发展为本的、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教学体系及机制。将基于区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教学资源进行系统规划、提炼和整合,以学生发展为本,融合启发式、研究式和开放式等教学方法,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渐进式教育平台,为地方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路径和方法。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2年9月28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