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中国科学报:搭建一个永不缺观众的“舞台”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2-10-31

    2012年10月31日,《中国科学报》以《搭建一个永不缺观众的“舞台”》为题,报道我校校园文化场馆建设。全文如下:

 

搭建一个永不缺观众的“舞台”

 

清晨,湖州师范学院学生张黎明背上画夹,拎上画具,站在沈行楹联艺术馆的200多件“国宝级”艺术品前,细细端详,脑海中构思着自己的创作;此时,他的同学张豫阳正拿着笔记本,在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里,时而翻阅资料,时而奋笔疾书,为毕业论文寻找珍贵的资料……
 
从藏宝千万的沈行楹联艺术馆到展示发展历程的校史馆,从弘扬湖学精神的胡瑗广场到铭刻着地方群众捐资助学的思源广场,在湖州师范学院里,一幢古色古香的小楼,一个每天路过的广场,一条普普通通的校园路,甚至是一颗最不起眼的石头,都静静地讲述着一个个文化故事,滋养着校园,浸润着每一名师院人。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沈行楹联艺术馆位于湖州师范学院沈左尧图书馆内,展示了大师作品近千件,包括许多未公开发表的珍品。可想而知,在湖州师院里,深藏的“宝藏”不可小觑。
 
“你可能欣赏过奔腾跳跃、气势磅礴的《八骏图》,但你有没有看过徐悲鸿画的垂首饮水的马?你知道最早开放的藏书楼在哪里……”湖州师院原副院长王绍仁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据他介绍,在湖州师院里,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胡瑗广场展示着湖州文化名人的成就与浓浓爱国爱乡之情;校史馆、思源广场讲述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湖州的血脉相连;安吉园、长兴广场、德清湖移植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着地方文脉。“这些文化场馆的建立,不仅为学校做了一件大好事,也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各文化场馆的留言本上,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到普通湖州市民,他们的留言无不表露了对学校拥有这样高品位文化场馆的称羡之意。
 
有人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就藏品数量而言,全国150多家高校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之和,甚至超过故宫、国家博物馆等全国7座知名大馆的总和。虽然湖州师院没有被正式命名为博物馆,但其丰富的藏品已超过了一般的校园博物馆。可以说,湖州师院几大场馆组合而成的就是一个博物馆。问题在于,如何唤醒那些沉睡的文化资源?
 
在湖州师院最初设计者们的蓝图上,文化场馆不是一幢幢钢筋水泥构筑的建筑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三中心、四基地”,即国内资料中心、研究中心、交流中心,教学基地、科研基地、服务地方基地和大学生实践基地。“我们的文化场馆是地方的,又是全国的,甚至是国际的。”王绍仁说,以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为例,赵紫宸赵萝蕤父女是湖州德清人,而他们的学术成果、研究方向在国内甚至国际上都负有盛名。
 
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全校师生送上了一场场文化与学术的飨宴。皕宋楼暨江南藏书文化国际研讨会、赵紫宸与中西思想交流学术研讨会、赵萝蕤诞辰一百周年研讨会……这样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在湖州师院开过不止一次两次。
 
在这一基础上,学校独辟蹊径,把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学科建设紧密相连、互为支撑。比如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对应英美文学学科建设;沈行楹联艺术馆对应美术学科建设;胡瑗广场对应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等。
 
青年学生是最忠实的观众
 
“文化是大学的土壤,有什么样的土壤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 ”学校党委副书记周家健说,在地方文化的滋养下,湖州师院希望塑造特有的文化品格——人文、大气、学术、高雅。
 
湖州师院有这样一个传统:每逢开学,老生总要带着新生们游一游校园。从图书馆、校史馆到胡瑗广场、安吉园,一路参观校园主要景观,讲述学校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办学成果和湖州地方文化,让新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感受独具历史和地方气息的人文之美。
 
“大学的文化场馆是一个永远不会寂寞的舞台,因为永远不会缺少观众。”曾参与沈行楹联艺术馆建设工作的宣传部副部长沈国丰说,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场馆建成后,常常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珍贵藏品也只能束之高阁。然而在高校里,青年学生是最忠实的观众,他们让这些文化场馆充满勃勃生机,不断繁衍生长。
 
守望、传承、创新地方文化,湖州师院赋予了自己这个不辞之责。
 
在研究皕宋楼期间,由于许多藏书现在被日本收藏,所以教授们请了日语专业的学生帮忙翻译相关资料。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们对古籍、藏书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了解了这样的历史,学生们既感到自豪,又感到遗憾。“这是我们湖州多么值得骄傲的一段历史,可是,现在别说是新一代的青年,就是许多老湖州人恐怕也不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不能坐待历史消逝。”于是在假期里,学生们自发组织起了宣讲团,深入各个县区宣传湖州的藏书文化。“这是一件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三方有利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沈国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