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向着“湖州大学”迈进——湖州师范学院加快建设综合性大学

来源:湖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2-11-06

    2012年11月6日,《湖州日报》5版以《向着“湖州大学”迈进——湖州师范学院加快建设综合性大学》为题,报道我校加快“湖州大学”建设。全文如下: 

 

向着“湖州大学”迈进

 

——湖州师范学院加快建设综合

 

性大学

 

建设“湖州大学”,凝聚了几代湖州人的梦想,寄托了每个湖州人的悠思。

 


    1958年,在原湖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增设文史、数理两个两年制专科,开启了湖州高等教育发展的征程。1996年,在面对因校园面积局限遭遇办学黄牌警告时,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下,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倾注了全市人民情感的新校园于1997年在苕溪畔矗立。 

  

    从那一刻起,湖州师范学院深深地根植于湖州的土壤中,越发枝繁叶茂。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湖州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21世纪初,湖州师院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即建立“湖州大学”,建成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理想,在每个湖州人、每个师院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2006年2月6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视察湖州师院,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把湖州师院作为湖州市的重点大学建设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

   

     这是学校发展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目标既定,高瞻远瞩。自此,师院人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全新的蓝图缓缓展开:以建设“湖州大学”为总目标,以特色兴校为总战略,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总抓手,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把湖州师范学院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综合大学。   

 

     如今,在挑战和机遇中优雅转身,“湖州大学”的脚步声已悦然可听。

 

    一份期待 开启跨越发展征程  

  

    2006年,注定是湖州师院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    

 

    2006年2月6日,大年初九,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在省市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冒着严寒来到湖州师院视察工作。    

 

     在细胞工程研究所,习近平实地考察了科研设施设备,与特聘教授、所长张念慈亲切交谈,询问了研究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在得知研究成果已经运用到湖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去,他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走进校史陈列馆,他饶有兴致地参观起来。当看到学校发展的沙盘模型时,他一边仔细聆听学校的布局规划,一边询问学校未来发展的思路。随后,习近平和学校领导围坐一堂,共商发展大计。校长胡璋剑向习近平汇报了学校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情况、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以及学校的发展思路等。   

 

     听取汇报后,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湖州师院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指出:第一,湖州师范学院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学校党政班子和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科学研究有一定的水平,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发展有一定的特色,对湖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第二,湖州师范学院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就是要教育学生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志向,做有用有为之士,符合当前教书育人的要求。学院的发展要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第三,湖州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湖州师范学院的发展,把师院作为湖州市的重点大学建设成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综合性大学的定位比较符合实际。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的重要体现。省委、省政府也都支持学校的发展,希望学校把教学、科研和改革发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句肯定,一份期待,不仅将湖州师范学院重要办学地位和不凡业绩镌刻于历史,更是为湖州师范学院在新的历史坐标中重新定位,跨越式发展,开创湖州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一路创业 勇攀学校发展高峰 

   

    在湖州师范学院的发展历史上,历史机遇与战略选择总是不期而遇,从而为学校发展构建战略蓝图。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湖州师院专题研讨、大会传达、文件部署、层层落实,在全校掀起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的高潮。建设“湖州大学”,号角已经响起,师院人发挥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师院精神,再一次踏上征程。“小学校,大学科”,这是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湖州师院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的一致称赞。从2002年组建至今,迅速发展,聚集了于少英、李庆峰、沈彩万等8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并成功获批省高校重点学科。   

 

     该学科的理论研究走出“深闺”,紧密结合国内外大型重离子加速器的实验研究,研究内容处于世界前沿。近年来,院士张焕乔、张宗烨、郝柏林、张肇西,日本著名核物理学家坂田文彦,阿部恭久,法国的D.Boilley,美国的S.Pittel等,多次慕名而来,部分专家与学科成员还有深层次的合作。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学科创出了一片天,从省内有地位,到国内知名,再到国际有影响。   

 

     藏龙卧虎,用以形容湖州师院的学科建设一点也不为过。在全校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等11大学科门类中,水生生物与水环境、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一批重点学科建设起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 

   

    与此同时,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创新教学模式、“校地共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等举措扎实推进,实施“最适教育”,为每一名学生规划“成才路线图”。    

 

    “湖州师院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人才保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湖州师院校长胡璋剑说, 6年来,“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这十二字方针早已扎根于湖州师院每位师生的心中。

    

    走进湖州的企业车间、田间地头,不经意间就能发现学校科研成果带来的“新风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康成为展望药业开出一纸“处方”,解决了聚丙烯酸树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污水排放两大难题;信息与工程学院的老师们推出的“智慧农业园信息化平台”,让吴兴区丰溢现代水产养殖场的掌门人轻松地在网上养起了鱼,鼠标点点,就能控制鱼塘的溶氧量、水温和PH值……截至目前,湖州师范学院累计与25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共承接服务地方项目1000余项,服务企业、服务基层2500余人次。    

 

    六年艰苦创业,六年自强不息,机遇也眷顾着富有使命感的湖州师范学院:    

 

    去年,学校正式获批成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成为全国学士学位授予单位中首批拥有硕士专业学位点的高校之一,荣膺“全国文明单位”;今年6月,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列入省内今年本科第一批招生,诸多珍贵历史机遇纷至沓来。

 

    一 幅蓝图我们的事业再出发    

 

    和煦的阳光洒在德清湖上,微风拂面、波光粼粼,湖畔的安吉园里,竹子随风轻轻摇摆,似乎正在浅吟轻唱……走进湖州师院建设中的东校区,一幅美丽、壮阔的校园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    

 

    在校党委书记刘剑虹的案头,《我们的事业再出发》、《建设湖州大学:目标与路径》两份报告格外引人注目。细细翻阅,其中的四个关键词,让人不禁对未来的湖州大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有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兴校”的发展道路。在学科建设上,一如既往地抓好“2+3”学科建设工程,尤其是要拓宽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实施重点发展战略,做强特色学科,将重点学科与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并力争选择一两个应用型学科作为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先行区或示范点。   

 

     高水平——首先,打造师资队伍的高水平。要培养品德高尚、学业精深、潜心教育、关爱学生的“大师”,集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其次,培养的学生高水平。要继续推行“最适教育”,下大功夫在学生个性培养上有所建树,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让学生个性发展、专业成才,为今后涌现更多的杰出校友奠定基础。   

 

     区域性——学校要“立足湖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湖州特有的各种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地域文化等,都有助于学校形成特有的学科、专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学校综合型大学框架基本形成,今后在学科建设上,要更多关注湖州的特点;在专业建设上,既要以湖州为基础,又要着眼于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使专业建设贴上地域标签,留下特有的印记。    

 

    综合性——学校在多学科间的融合性、培养目标的多元性等方面还刚刚起步。在今后8至10年的时间里,学校要按照综合性大学的建设要求,着力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采访中,刘剑虹特别强调,高校的发展关键要看是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湖州师范学院向“湖州大学”迈进,要完成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更应逐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牢牢抓住重点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地方特点,做到学科“人有我强”,真正体现学校鲜明特色。 

   

    “今天,我们选择了建设‘湖州大学’这样一个发展目标,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一条既漫长又艰难的发展道路,就意味着我们再一次信仰‘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师院精神。 ”刘剑虹与全体师院人充满了信心与勇气。    

 

    建设湖州大学,“二次创业”之路已启程,我们的事业再出发。

 

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2-11/06/content_78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