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浙江教育报》7版以《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湖州师范学院实施“最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侧记》为题,报道我校实施“最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文如下: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湖州师范学院实施“最适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侧记
对学生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效果才称得上“最佳”?对学校而言,怎么样才能办成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最好的学校?湖州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师院)给出的答案是“最适教育”。自1999年升本以来,湖师院按照“因地制宜,体现特色,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要求,先后四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和途径,深化并实施“最适教育”。学校对“最适教育”有这样的体悟:“最适教育”就是围绕地方需求、强调多元成才、鼓励个性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努力培养社会欢迎的专门人才。“最适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适切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对于个体来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最能够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老师;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学校。
“你选择了湖师院,你就能在其中得到最适教育,通过‘素质育成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得到最大提升、最佳发展。让以不同的成绩起点进入我校的学生,在校园中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学校每一位教育者的辛勤付出,能在毕业时与省属重点以上高校的毕业生同台竞技。”这是湖师院给学生的一个承诺。
十多年来,学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成才为主线开展“最适教育”,深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认识,从学校自身定位出发,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努力培养社会欢迎的各类人才,逐步形成了地方本科院校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途径和机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成才路线图”,细化人才培养途径
“在我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我还收到了学校制定的专业‘成才路线图’。这份路线图标出了我这个专业在大学期间的各个时期所要学习的课程,让我在走进大学校园之前就对自己的大学学习有一个初步的定位。无论在学习的哪个阶段,我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要求,也能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学的是哪一门课。我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成才路径。”每一个即将就读湖师院的学生,都会像信息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级学生范伶俐这样,通过“成才路线图”,对自己的专业生涯有一个前置性的了解。
“一目了然的成才路线图其实蕴含着学校‘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用心。”湖师院副校长蒋云良介绍道,它以目标导向将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素质提高在大学四年个性化合理安排,在培养内容个性化与成才途径多样化之间需架起一个个引导的坐标,把成才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是湖州师院实行多样化、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的一种尝试,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成长路径,清楚自己处于发展路径的哪一个点上,接下来要学什么以及怎么学。
制定这张“一个入口,多个出口”的成才路线图,2007年,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规律,细化人才培养途径,让学生找准坐标、明确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比如,同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朝考研方向发展,也可以选择朝电子工程师或电气工程师方向发展。细化每条发展路径再进行汇总,就是学生最后收到的“成才路线图”。它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理论教学、技能训练、综合素质进行分阶段个性化合理安排,教师指导每位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个人学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其中,理论教学特别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的确定,尤其是核心课程及其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衔接,并有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技能训练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创新实践技能训练。学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调研分析与报告、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基本技能在一年级训练;专业技能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选择专业分流方向,如计算机专业可以分软件开发、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电子商务、考研等多个方向,主要安排在在二、三年级;创新实践技能主要是通过项目开发训练来完成,可以结合参与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训练。综合素质则主要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与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如礼仪与公关、素质拓展等。
“进校后允许一年级学生转专业,二、三年级学生分流专业发展方向,四年级学生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线条化的培养路径就这样落地到学生在校四年的时间里,低年级实行班主任全面负责制,高年级辅以导师制,通过大学生成才路线图,建立学生成长卡,增加选修课,推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开展国际交流,开辟创业园,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此外,学校实现实践实训全程化,从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生涯目标出发,着重强化就业创业实践、创新创造、社会适应、组织管理、信息处理和交往交际等六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从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大学四年的实践实训、课内课外结合,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007年,学校建立了求真创业园,通过提供基本的场地和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环境,为学生创业和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五年来,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达到159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35项;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350余项,其中2个国家一等奖、9个国家二等奖和7个国家三等奖。
“校地共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日常门诊,我们还负责慢性病的管理以及乡镇的各大小体检工作。现在,一些诸如感冒之类的小病,农民就不需要花大把路费和时间去三甲医院看,在我们这里就能得到很好的诊疗。”社区医生陈小琴、吕晓刚、钱俊强都是首届湖师院医学院临床医学(社区医生)专业的毕业生,而两年前,他们刚进入社区医院时遭遇的却是另外一种光景,“一开始的时候,他们不信任我们,认为我们年轻,没有经验,不敢让我们诊治。”
农民从“不敢让他们看病”到“排队等候诊治”的转变有赖于他们在校期间打下的扎实的专业功底。
2007年,针对农村卫技人才匮乏的现状,湖师院受湖州市政府的委托,为湖州地区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2009年此项工作在全省得到了推广,学校被确立为三个培养基地之一,面向湖州、嘉兴和舟山三市定向培养专科层次农村社区医生。今年起,学校开始了定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向培养生不同于传统的临床医学生,在大医院,讲求精、专,但在社区医院,要求的是什么都会。”医学院党委书记沈旭慧说,所谓“都会”,就是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大能力为一体。
5年来,湖师院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原则,走出了一条“校地共育”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的路子。根据湖州农村卫生队伍现状,学校依靠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让他们参与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等过程中,把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优势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市场优势整体发挥出来。“我们的培养目标很明确,就是社区需要什么样的,我们就培养成什么样的。”医学院副院长卢东民说,为了提高他们实践能力,学校还会同湖州市卫生局在湖州市三县两区遴选了一批县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疾病预防控制等三类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学规范,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校地共育”是湖师院秉持的办学传统,它最大限度地契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学院加大国际经贸省级重点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力度,通过“嵌入式”、“订单式”、“分段式”、“校际合作”、“校地企合作”等方式,促进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学校与香飘飘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协议,企业在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新生中选拔成立“香飘飘”营销班,资助班级学生完成学业,与学生签订定向就业协议书,全程参与大学4年的培养和管理,为学生提供大量见习、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等。
教师教育学院和理学院采用“校地共育”的协同式师资培养模式,通过拜师学教、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和教育实习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设计,构建“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近3年来,结合浙江省中小学“领雁工程”的实施,相继派出约300人次的师范生到小学和幼儿园实行“顶岗支教”活动。
信息与工程学院以湖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浙江德宏汽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金洲管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地方企业为平台,进行“校地共育”。来自这些企业的产业英才帮助承担机械专业的专业课教学,每周4课时,每学期开设讲座2-3次;与学院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讨论和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帮助学院与所在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型教学实践基地”;每年帮助安排2名相关专业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并参加实际项目。与此同时,产业英才所在企业有权使用学院实验室,每年可提前在学院开展专场招聘会,也可安排需要理论提高的职工到校随班进修。
各二级学院根据大类专业特性,多途径探索“校地共育”模式,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连续8年居于全省本科院校前列,被省教育厅评为浙江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最适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已成为湖州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的特色。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最适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让学生得到“最适教育”,获得“最佳发展”。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