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市场化是当代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开始大幅削减高等教育经费,英国高校为求生存不得不走向市场化改革之路。而他们的市场化之路又有哪些特点和启示呢?
■易红郡 缪学超
英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始于撒切尔政府的私有化改革,私有化政策与撒切尔在经济、政治、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密切相关,也是她实现重塑英国战略的重要手段。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是新公共管理和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在公共部门实施类似私营部门的管理模式,建立一种准市场机制,以取代传统的政府计划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新自由主义则强调市场优先于政府、私有权优先于公有和社会所有,反对政府干预,提倡市场竞争等。作为欧洲新自由主义计划的拓荒者,英国成为高等教育市场化之压力的缩影。
实行成本分担
对于高等教育财政而言,二战后英国政府几乎实现了完全国有化,它所承担的经费一般达到大学预算的90%以上。然而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使英国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撒切尔夫人上台后,推行“大市场、小政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削减高等教育经费。由于政府减少拨款,大学生存的代价是增加学生缴费、私人捐助和与工商业签订合同等其他收入。在某种意义上,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完全依赖于政府或纳税人转变为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和学生,以实现真正的成本回收。高等教育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私人开支项目主要由学费支撑运转,学费是大学生为获取高等教育服务所支付的价格,也是向学生或家长征收用以补偿部分高等教育成本的费用。
20世纪80年代,英国大学14%的收入和多科技术学院17%的收入来自学费,英国本土学生攻读第一学位的全部学费几乎都有政府支付。但到1997年,英国政府发表《迪尔英报告》,建议结束英国大学生免费接收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历史,受益者要分担教育成本。《2004年高等教育法》宣布,从2006~2007学年起实施新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运行高校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收取0~3000英镑/年不等的学杂费。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英国政府削减开支、实施高等教育“类市场化”政策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大学生增加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弥补政府对高等教育支出的不足,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提升高等教育效率和质量。英国公立院校除政府拨款、学生学费的资金来源外,还通过其他途径如海外学生学费、社会筹资、校友捐款等筹集部分资金,从而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个人为辅、社会参与的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模式。
改革拨款方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高等教育拨款基金制的国家,英国政府通过独立的拨款机构“大学拨款委员会”向所有高校提供资助。对于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早期工作人员给予充分肯定,它不仅受到大学教师们的信任,而且被看做是他们独特权力的维护者。然而这种“政府管理”的拨款体制并不利于资金合理分配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多科技术学院主要由地方税款提供经费,并由地方教育当局进行监督。1982年,英国政府设立了“全国地方当局高等教育咨询委员会”,负责考察各地方高校的成本效益和决定高级技校教育基金的分配。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教学和科研分配资金,对于很多高校而言,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是它们经费的最大提供者,约占高等教育全部资金的40%。
科研经费的另一主要来源是6个专业科学研究委员会和艺术与人文学科研究委员会,这些专业委员会同样实行竞争性拨款方式,在评估高校科研项目申请的基础上,择优对具体科研项目予以支持。总之,英国政府制定高等教育科研拨款的原则是多元性、竞争性、选择性和责任性。
拓宽筹资渠道
除去政府的自主,英国各高校也在纷纷利用各自优势,争取在其他方面获得额外的资源,其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积极争取社会捐赠。社会捐赠是西方大学经费筹集的重要渠道。近几年,英国各界给大学的捐赠呈现上升趋势,英国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旨在获取捐赠收入的发展处,募捐的主要对象是毕业生。如牛津和剑桥各学院经费主要来自大财团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其他大学得到的捐赠约占总经费3%左右。捐赠者往往以获取某些研究成果或共享某项知识产权为条件,这种交互式捐赠是英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的一大特色。
其次,与工商界建立密切联系。英国大学与工商界建立广泛联系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7年4月发表的《英国高等教育白皮书》指出,政府及其主要的提供资金的机构将鼓励和赞助高等院校采取使自己与工商界更加接近的措施。据《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报道,1991~1992年度英国高等教育从工商界获得的各种资助包括研究费用、教学费用、捐赠的学生奖学金等合计3亿英镑。
第三,扩大海外招生。1979年以前,英国对海外学生与本国学生收费标准是统一的,由于受经济危机影响,撒切尔上台后宣布取消海外学生的学费优惠政策,1980年开始向海外学生收取“全额成本学费”,即按照本国学生学费的4倍收费。1979年至1983年间英国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的留学生从6.1万下降到4.8万人,下降了28%。在此背景下,英国政府采纳了外交大臣皮姆的建议,向留学生提供补助,并设立各种奖学金计划。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英国海外学生人数又迅速增长,1989~1990年度英国高等教育海外学生总数达7.1万人,比1980年推行“全额成本学费”时的5.6万人高出16%;1988~1989年度海外学生学费收入达1.02亿英镑,在1990年高校总收入中,留学生学费所占比例高于4%。
作者:易红郡 缪学超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