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晚报:对患儿的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她是孩子眼中的“爱心妈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2-12-06

    2012年12月5日,《湖州晚报》A04版以《对患儿的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她是孩子眼中的“爱心妈妈”》为题报道了我校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桂红民的事迹。


对患儿的爱渗透到每一个细节 她是孩子眼中的“爱心妈妈”


    护士的工作平凡而琐碎,儿科护士更需要付出爱心、耐心。每一次精准地注射,每一个鼓励的微笑,每一句细心的叮嘱都不难做到,可将这些点点滴滴周而复始地呈现在工作上,便会显现出平凡中的伟大。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桂红民就是这样,在25年岁月里,把对患儿的关爱渗透到护理中和之外的每个细节。

 

儿时的崇拜让她喜欢上这身护士服  

 

    桂红民很喜欢笑,笑起来,双眼呈月牙形的好看弧度。这微笑,很容易感染小病患及其家长,抚慰他们焦虑的心情。

 

    每天,桂红民都要提早半个小时上班。先到病房里转一圈,看看小病号们睡得好不好、有没有不适症状,顺便交代家属要怎么做。然后回到护理台,进行交接班,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儿科病房,永远那么吵闹。小孩的病情发展较快,需要经常巡视,细心地观察;有些低龄患儿不知道配合,需要付出高超的护理操作技能;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儿,一有动静,家长特别谨慎,需要经常和他们解释、沟通……桂红民每天的工作就一个“忙”字。手上活做不完,延迟下班;时常忙到下午一两点才能吃上中饭;病患一多就要加班加点。对于这些,她只有一句话:“辛苦但快乐着。 ” 

 

    每一位患儿在桂红民看来,都是需要用爱心灌溉的幼苗。有一次,一位两三岁的重症肺炎患儿送来时呼吸衰竭,病情危急,需要上呼吸机。“当时儿科病房使用呼吸机的机会很少,一般护士没用过。 ”桂红民说,她曾在急诊室待过两年,对呼吸机使用有一定操作经验,便主动请缨,承担该患儿的特别护理工作。 

 

    接下来的3天里,桂红民几乎不眠不休地守在患儿病床前。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呼吸机的参数,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稍微空下来,就给孩子换尿布、擦身等。在她的精心护理下,患儿终于转危为安。 

 

    儿时的桂红民对穿白大褂的护士充满崇拜之情。 25年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护理专业。这么多年过去,她的热情没有被磨光,仍一如既往。“每次看到小病患康复,对我们露出可爱的笑脸,便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成就感。 ” 

 

她被誉为“一针见血”的“神枪手”

  

    在大家眼里,桂护士长做事利落,不仅在平时工作,更是体现在儿科护士最重要的业务上——打针。“一针见血”的技能,让她被冠上“神枪手”称号。

 

    给孩子打针,是儿科护士的“绝活儿”。家长最不能接受的就是给孩子输液没有做到“一针见血”。小孩的血管如丝,加上肉胖难找。这需要护士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承受来自整个患儿家庭的压力。稍一紧张,可能扎不准,就会引起家属不满。 

 

    桂红民凭借精准的穿刺技术,不仅解决科室的“老大难”患儿,还经常为外科、输液室、手术室的患儿提供帮助。有时休息在家甚至是半夜里,接到医院打来的求助电话,桂红民便立即赶去。在25年的护士生涯里,这样的忙,不知帮过多少回,却从未听到她一句怨言。“我很乐意,这也是我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 ” 

 

    2008年雪灾,一天半夜里,一院急诊来了位小病患,由于血管细小,孩子折腾得厉害,值班护士输液扎针扎不进去,急坏了大家。“快去叫桂红民来帮忙! ”一个紧急电话把桂红民从被窝里叫起来。当时湖城道路铺面积雪,自行车根本没法骑。她只好徒步,从当时住的吉山新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医院,一针下去解决难题。 

 

    为减少患儿扎针的痛苦,桂红民不断地学习新业务、新技术。在她的推广下,儿科住院病房使用了“留置针”穿刺技术,还率先开展PICC置管(经外周静脉进入中心静脉置管)。  

 

她是孩子眼中的“爱心妈妈”  

 

    桂红民是名儿科护士长,是一位19岁男孩的母亲,更是许多孩子眼里的“爱心妈妈”。  

 

    前年,父母在湖务工的山东籍8岁男孩斌斌,因蚊子叮咬,感染得了乙型脑炎,送到医院时,全身抽搐。后来经抢救仍生命垂危,植物人状态近两个月。住院期间,桂红民和同事严格落实各项基础护理,给孩子翻身、按摩、口腔护理、鼻饲及康复锻炼等。为增加患儿营养,她还把家里的榨汁机带到病房,经常榨水果汁喂孩子。  

 

    经过精心护理,患儿终于恢复到和正常孩子一样。出院那天,桂红民和同事一起买了身新衣服,家长买了蛋糕,大家一起庆祝斌斌的重生。“当孩子拿着蛋糕,蹦蹦跳跳地到我面前,叫我阿姨时,我心里真的很高兴。 ”桂红民说,至今,她和孩子还保持着电话联系。  

 

    另一位患儿浩浩,也与桂红民结下了十多年的情缘。当浩浩还是新生儿时,因败血症住进儿科。桂红民不仅细心护理,同时了解到浩浩家庭经济困难,在其带领下,儿科护理人员与浩浩结成了对子。每年逢年过节,桂红民都会和同事带着礼物和红包,上门看望孩子,直到孩子上初中。 

 

    两年前,来自贵州的2岁男孩家伟不幸患上地中海贫血症,每月要来一院输血。了解到孩子家长在湖打工,经济条件差,还要承担每月医疗费。桂红民经常带头给孩子捐款款物,还利用空余时间,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直到最近,家伟随父母回了老家。  

 

    回首自己走过的工作历程,桂红民觉得并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做的是本职工作,换成别人在我的位置上,也会这么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