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湖州日报》第5版以“农村社区全科医生用得上留得住”为题,报道了我校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培养。全文如下:
昨天一大早,吴兴区环渚乡卫生院塘甸村服务站的诊疗间里,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候诊。穿着白大褂的陈小琴一边开着处方,一边细心叮咛:“王奶奶,这个药每天要在三餐后吃,不然伤胃。吃完这盒药再来找我检查一次,别忘记。”
陈小琴,现在是吴兴区环渚乡卫生院塘甸村服务站的一名医生。2010年7月,经过3年学习,她从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首届临床医学(社区医生)专业毕业,正式成为一名社区医生。
两年来,除了日常门诊,她还负责慢性病的管理以及乡镇的各大小体检工作。陈小琴说,一些诸如感冒之类的小病,农民就不需要花大把路费、大把时间去三甲医院看,这里就能提供足够药物。两年来,她诊治过的农民病人不计其数。服务站的建立节省了农民的支出、更节省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日前,我国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湖州师院以在全省率先开展面向农村社区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医生,以及开创性地探索实施了“校地共育”农村社区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等优势,成功入选。全省仅有湖州师范学院和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医学院四所本科高校入选。
至今年,该校已连续5年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专科生 860名,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走向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今年,该校被确定为定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招收了首批定向培养社区医生本科生。
“一开始,村民们总不太信任我,认为我年轻、没有经验,不敢让我治。”与陈小琴同届毕业的吕晓刚回忆起刚进卫生院的时候,村民都不愿意找他们看病,认为他们“治不了”。“一个月,两个月后,找我看病的人就慢慢多起来了,多亏了在学校的三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让我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
据了解,湖州师院主要为社区医生制定了“一优化、两加强”的特色课程体系,主要突出专业主干课,减少公共必修课,适当压缩医学基础课,充实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必修课,坚强人文课;加强预防保健知识,加强以临床技能为重点的能力训练。
定向培养生不同于传统的临床医学生,在大医院,讲求精专,但在社区医院,要求的是什么都会。所谓“都会”,就是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大能力为一体。为了提高他们实践能力,学校会同市卫生局在三县两区遴选了一批县区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县区疾病预防控制等三类实习基地,对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教学规范,保证定向培养学生的临床实习质量。
此外,学校还将探索构建“5+3”(五年医学院教育加上三年主要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体系和“3+2”(三年医学专科教育加两年毕业后全科医生培训)模式,深入做好学生实践工作的建设,使定向培养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
经过2年的实践,如今,这帮社区医生“带头兵”以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良好的实践技能赢得卫生院领导、同事和村民的认可。在首批社区医生毕业生工作表现情况调查中, 58.9%在岗培养生被评定为优秀称职。
今年,湖州的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再次推出给力举措——招生首次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轨,即“招录同步”,把“编制”变成一种承诺。按照“先填志愿,择优选拔,后签协议”的原则,湖州师院与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按考生户籍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定向招生与招聘。本科安排在第二批提前录取,专科安排在第三批提前录取。在高考招录时,增加发布招录招聘公告、事业单位体检和招录公示。
此外,为解决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的学历提高、知识更新等问题,学校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校地共育”定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将学历教育与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学历教育真正成为一条满足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完善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以确保“留得住”。
作为省内最早开展定向培养的高校之一,湖州师范学院正走出一条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原则,培养全科本科医生的“校地共育”路子。
相关链接:http://www.huzhou.gov.cn/art/2012/12/12/art_515_163451.html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