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高校学者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02-28

  2013年2月6日,《湖州日报》二版以《高校学者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为题,报道了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吴湘博士为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全文如下:

  “湖城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这只是起步。这项工作还需长期坚持不懈地推进。”近日,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吴湘博士致电本报热线,为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及直运试点工作建言献策。

  吴湘对循环经济、污水处理、城市垃圾等问题有长期、深度研究。在日常的高校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她结合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相关理论实践教学活动,专门设立了关于垃圾分类的章节,向学生们介绍生活垃圾的分类组成,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垃圾处理科技,并组织学生参观我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环境监测中心站、 PM2.5监测中心站等地。

  来电中,吴湘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角度对垃圾分类工作表达了个人看法。她说,传统的垃圾处理采用直接填埋的方式,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并且存在污染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问题,成为滋生害虫病菌的场所。实施垃圾分类工作后,产生的生活垃圾科学分类,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厨余垃圾处置中心等部门处理,实现了减少土地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和变废为宝的良好效益。“垃圾分好类后,经过一道一道的处理工序,按不同类别进行不同处理,如何将垃圾进行最大化的处理,节约成本,达到最大社会效益也是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的方向。”

  如何处理好日益增多的垃圾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很多城市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难题之一。垃圾虽说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但这资源的转换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达成,如何转换是个渐进的探索过程,“这需要我市进一步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支持力度。估计这需要5至10年的时间完善垃圾分类工作。”吴湘预测。

  吴湘建议,除了在城市里宣传和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宣传推广先进分类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将这项工作延伸到县区、乡镇、村,将农村地区一些可回收的垃圾加工处理成有机化肥直接施用于农产品的生态化生产。吴湘还建议,在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之上,可考虑采取由近及远、从易到难的方针循序渐进,充分利用我市发达的公路网络实现垃圾分类工作的全覆盖,多设置垃圾分类的中转站,减少垃圾运输的物流成本,在个别县区也可建设垃圾处理的专业处理机构,以此推进我市城乡垃圾分类一体化。

 

  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3-02/06/content_90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