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浙江文明网:湖师院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微笑劝导“中国式过马路”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05-07

    2013年5月7日,浙江文明网以《湖师院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微笑劝导“中国式过马路”》为题,报道我校志愿者街头微笑劝导“中国式过马路”的具体情况。全文如下:


                   湖师院大学生志愿者走上街头微笑劝导“中国式过马路”


 

    “这位大伯,绿灯还没亮,麻烦您再等等!”近日,在湖州苕溪西路与南街和人民路的两个交叉口上,出现了一群年轻的面孔,他们身穿统一的红色制服,挥动着手中小红旗协助交警劝导行人遵守交通秩序,他们是来自湖州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交通协管员。


    “这位大姐,乱穿马路不仅危险,而且也是不文明行为。以后我们一起文明过马路,共同行动起来好吗?”看着一位女子快步乱穿马路走过来,交通协管员顾丹艳同学走上前,首先报以甜美的微笑,然后对该女子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其实大多数的行人都能遵守交通规则,协管期间明目张胆闯红灯的行人比较少,不过也有些人会‘缺斤少两’。”交通协管员夏珺玮同学提到,“这里的行人斑马线分为两段,在马路中线隔离带和马路对面各有一个红绿灯,很多时候中间的绿灯亮起时对面还是红灯,许多行人就不愿在中间等待急急地闯红灯走过去了。”这种闯了“一半红灯”的行为方式不但违规也是十分危险,当他们走过马路后,志愿者们也会用微笑的方式对其进行提醒劝告,这样的方式行人也乐意接受。

  “活动前我们请了交警队的徐警官前来给志愿者们进行培训,他们除了学习交通法规,还要特别注意言语委婉,举止亲和。这样的劝导,主要是用我们大学生的亲和力说服行人,是湖师院服务地方、响应国家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际行动。”活动指导老师方斯剑说道,“‘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词是最近才出现的,但这个现象却很早就有了。让学生们参与这样的志愿活动,既能提升他们对交通法规的认识水平,加强自律;又能培养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学以致用。”校保卫处交通安全科的刘军根老师也提到,不同于交警,大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协助执法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更是一次文明的示范与播种,有助于在素质层面唤起人们的责任感,起到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学校日后还将持续开展这样的活动。

    据悉,湖州师院2011年成立交通协管队,并在当年暑假以暑期社会实践形式与交警队合作,参与交通协管活动;本次平安志愿者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也是对之前活动的传承和发扬,到目前共有200多名同学参与。志愿者们分批轮岗,在湖州市中心繁华路段的两个路口协助交警劝导文明行路。

    链接:拒绝“中国式过马路”,专业老师来支招

    除了人为管制,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地拒绝“中国式过马路”呢?湖州师院理学院物理老师、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呼格吉乐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目前行人违规的现象要比车辆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路口的监控设备可以拍摄违规车辆的车牌号,而对行人却难以进行这样的操作,所以如果能开发出一种行人识别的技术,那监控就同样会对行人产生威慑力了。”此外,呼格吉乐老师还提出几个设想:在路口安放可伸缩、弹射的隔离带,设置激光感应报警系统,开发智能交通信号灯等。“通过技术手段改善交通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教育,让人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文明习惯,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呼格吉乐老师说。(通讯员:谈铮渭 包一鸣)

 

网址链接:http://www.zjwmw.com/07zjwm/system/2013/05/07/0193229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