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1日,浙江教育在线以《让艺术驻进留守儿童心房》为题,报道我校艺术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文如下:
从7月7日到现在,暑期社会实践已经过去十四天了,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35名怀揣着希望与热情的志愿者们分成三支队伍,每天分别前往湖州市吴兴区的东林镇,庙西镇以及道场乡三个地点,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教授书法、中国画、民间剪纸、民歌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那些带着感动的难题
道场乡南墩村,地处郊区偏远地区,是一个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积聚的地方,一间不到30平米,集客厅厨房卧室洗手间为一体的小房子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场所。
去年暑假,该校“爱心支教团”就是在这里把课堂搭进了农民工子弟的家中。今年这个地方开始拆迁,到处残垣断壁,尘土飞扬。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搬走了,但在高架桥下简陋的拆迁户房屋里,还住着一群闹腾又异常可爱的小孩子们。
因为这些孩子,支教团的队员们决定再次来到这里。
没有亮堂的教室,没有整齐的课桌椅,志愿者们与家长一起用木板及几个油漆桶搭建桌椅。这个不足7、8平米的空间,就成了一个简易的“艺术课堂”,它甚至可以随意搬迁。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志愿者们就把课堂搬到屋檐边树荫下,吹着自然风上课。
每天都有孩子在不断加入,犹如新鲜血液一般注入这个大家庭。但对于只有五六个人的小团队来说,这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一个带着感动的难题。
由于孩子的不断增加,原先就狭窄的房间里坐不下那么多人,队员们只好把课堂搬到露天的桥底下。然而最无奈的是,人员的增加造成了桌椅的严重不足,许多孩子无法安坐,这让教学条件变得更加艰难。志愿者们只好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小朋友在写字画画的时候,另一组小朋友就去桥底下做做小游戏,唱唱歌。
一位80多岁好心的邻居爷爷怕志愿者们和孩子们没有电扇会中暑,就主动邀请志愿者们把课堂挪到他家里去,可志愿者们想到孩子太多太闹腾,可能会打扰爷爷休息,就婉然谢绝了。
支教过程中,朴实的家长们热情好客,送西瓜,搬凳子,称志愿者们帮助了他们很多,这些皮孩子终于可以按时回家了。志愿者们还对所有孩子的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家长们普遍反映很支持支教活动。一位家长说道“你们的到来使孩子们暑假生活更加丰富,也使我们可以更安心地在工地上干活。”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感谢话,却道出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真实心声。
就是这样一些简简单单的事情感动着志愿者,让他们在树荫下,在屋檐边,在桥底下,在没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地方坚持支教。
“每天在狭窄的房子里教学有很多无奈,我们希望给孩子们一个宽敞舒适的教学环境,却找不出这样的地方。我们只能在心里对你们说一句,孩子们,你们也辛苦了。”道场乡实践队队长王延超说。
我们一直都在
东林二小,是一所只有400人的农村小学,志愿者们每天坚持八点到达教学地点,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书法、中国画和音乐。
每次去东林,志愿者们都需要坐将近一个小时的车。尽管路途漫长,道路颠簸,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烦躁及抱怨。
一双大手紧紧握着一双小手,缓慢地在宣纸上写上“永”,经过多天小老师的教导,孩子们的书法正在不断进步,也给志愿者们带去了信心。一个“永”字包涵多少的含义,是志愿者们给予孩子们的一份祝福:“永远快乐着”;是孩子们对志愿者们的一种期望:“永远在一起”。志愿者们永远不会忘记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他们对孩子们的唯一承诺就是:“我们一直都在。”
孩子们画画极其认真,手上、身上、甚至脸上都沾满墨迹,志愿者们耐心地教导他们不要将墨汁沾到口中,同时帮他们擦洗身上的墨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在绘画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从刚开始需要小老师们手把手教导,到现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副完整的绘画作品。
最后一堂音乐课后,平时不善言辞的孩子纷纷向老师表示感谢,并一个接一个地说再见。也有孩子问:“老师,你们何时再来?”志愿者们齐声说道:“我们一直都在。”
在支教过程中,笔者曾经问过一个志愿者,天气这么炎热,你是否有些后悔留在这里支教,然而他的回答出乎意料,他说:“看到这些孩子的笑脸,我很满足,像我们早已与童年分道扬镳,但是看到他们之后,感觉自己又回到了那个时候。”
志愿者们学着以宽松的姿态,去赞美孩子百分百的努力,而不是苛求百分百的完美。年少时,学东西,不在精,而在勤。
特别的一声“我爱你”
妙西站,出发!每天清晨7点,一辆小车都会载着八名志愿者奔赴妙西镇的龙山村和石山村。龙山村和石山村是两个新建的美丽乡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地区,这里有很多农村留守儿童。活力四射的志愿者们,每天都在为那里的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这里的孩子们每天六点多就站在授教地点门外的马路边,殷切盼望着志愿者们的到来。每天志愿者们还没到达,便看见可爱的孩子们早已守在马路边静静地等待着。
志愿者们每天教孩子们中国画、儿童画、剪纸和舞蹈。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一声声“老师这个不会,该怎么画”志愿者们便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耐心教学,整个教室充满了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唱歌时,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志愿者们带唱了两三遍,孩子们便都学会了歌曲,这让志愿者们很欣慰,虽然孩子们没有受过正式的音乐课程,但在音乐方面还是有天赋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段简单的对话让笔者久久不能忘怀,有一位小朋友对一位小老师说了声“我爱你”,小老师有些脸红地问:“你为什么爱我?”小朋友回答:“因为我喜欢你。”小老师再问:“那你为什么喜欢我呢?”小朋友很开心地回答他:“因为你对我好。”多么天真无邪的答案,志愿者们付出很多,他们不求回报,但小朋友那一声特别的“我爱你”却让志愿者们感动万分。
仲夏,我们与孩子有个约定
一位随行学生记者曾问过一名叫杨帆远航的小朋友,暑假在这里跟原本在家里有什么最大的区别?小朋友想了一会说道,在家里尽管也会写字画画,但是没有人指导,更重要的是夏天天气很热,朋友们都不出来玩,而在这里我可以跟很多人认识,不仅仅是自己同龄的小伙伴,还会跟一些大学校里的哥哥姐姐认识。更让随行学生记者感动的是,几个小女生问:“老师,你下个暑假还来么?”记者说:“那你们希不希望我们还来啊。”“希望”甜甜的声音毫不犹豫地回响着。“那行,我们就这么说定了,下个暑假我们还来。”随行学生记者说。
志愿者在闲暇之余,还排练了好几个节目,去道场乡红里山村义演。“走进最美乡村,最美道场印象”,年轻就是无限的生命力,活力四射地带来舞蹈、唱歌、乐器演奏等精心准备的活动,给山里村民们带去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
据悉,湖师院艺术学院自2012年4月成立“爱心支教团”以来,以“爱心艺术课堂”为载体,至今累计为农民工子弟小学开设美术、音乐等艺术类课程1024课时,受益农民工子弟800余人。2013年7月,艺术学院联合吴兴区团委开展“流动少年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专项志愿服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为那些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搭建了一个接受艺术教育的平台,而且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践行着90后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