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3版刊登我校文学院学生陈蓉蓉的文章《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杂志》,全文如下: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怎样的杂志
前段时间,有几位高中生写了几篇文章,让我帮着看一下,看能不能投稿到他们学校订阅的那几本杂志上去。文章通过想象描写了几个大学生在野外挑战自我的经历,细细读来,我不禁发自内心地觉得好。于是,我将文章发到了风格对应的杂志社的投稿邮箱里,期待着编辑的回复。
几天之后,编辑们的婉拒回复却相似得让我大吃一惊。不是稿子不好;相反,稿子很好,只是“不太符合中小学生的思想状态”。小学生就应该看小学阶段该看的读物,而中学生则应该看适合中学生的读物。但那些又是什么样的读物呢?我开始反思自己,回想在小学、中学阶段,手里都捧着些什么杂志在看,每天又在干些什么、想些什么。
对于编辑们担心的问题,我不是没有注意过,“简单而得深趣”本身是条极艰难的路。所以,我也极其注意以明朗、欢快的笔调来加工稿子。
我将这几篇文章打印出来,给正在读小学的侄女和读中学表弟阅读,他们的反应竟和编辑们截然不同——很愿意再多读几遍。17岁正在读高三的表弟跟我说,他喜欢在课余时间读读杂志,充实一下自己,可是,学校为他们订阅的杂志里都是“高三茶话会”、“高三有多高”、“高三学生不得不读的100则故事”这类文章,像是为高中生量身定做的,但高中生未必就喜欢。
几天之后,我看到表弟的QQ签名改成了“去野外挑战极限,心便是最野的山”。这样的青春激情让我深受感动,可是那些杂志却没有了青春的感觉。
即将走上三尺讲台的我,也明白杂志社和学校的用心良苦——多让学生读同龄人写的文章和描写同龄人的文章,让他们明白,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不仅仅是他一个人在应试教育下奋斗、快乐和忧愁,而是有千千万万的同龄人在过着极其相似的生活。所以,即使应试教育是一汪沼泽地,那么在其中扑腾的也不仅仅他一个人。这样一来,学生的孤独、茫然、忧愁相对来说都会减少一些,这不失为一个立竿见影的心理调适方法。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杂志仅仅只是安抚人的情绪的工具吗?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平衡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杂志要做的绝不是重复同桌之间借橡皮擦、考试考了100分这些小故事,也不能打打恋爱的擦边球,穿插些许高分作文范例。当然,这些都是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学生的生活,但是我们不能让学生安于现状,丧失斗志,青少年读物要把学生的精神境界提升起来,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大境界。
改革开放30多年了,报刊杂志遍地开花,但是既面向学生群体又能真正起到思想引领作用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事业离不开学生杂志的补充,让我们一起期待能带领我们学生走得更远的杂志。
作者:陈蓉蓉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