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原是湖郡女学的两幢建筑,现在是湖州市级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湖郡女学与红楼对湖州的现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值得人们珍惜与怀念。
湖郡女学的前身为文洁学堂。文洁学堂是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举办的。 1901年,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将上海南翔的悦来书塾的部分师生迁来湖州马军巷,男塾名为华英学堂,女塾名为文洁学堂。 1905年,这两所学校搬迁至海岛(文洁学堂位于今湖州第一人民医院西部、湖州宾馆,华英学堂位于现湖州第十二中学)。 1906年,文洁学堂改称湖郡女塾。1912年,又改为湖郡女学。
文洁学堂时期,学校只举办小学教育。 1907年,湖郡女塾分别设立了蒙养园(后改为幼稚园)和中学部,开始进行幼儿教育和中学教育。这种教育格局一直延续到湖郡女学。由于湖郡女学有中学教育,所以,又将湖郡女学称为湖郡女子中学。
湖郡女学具有两个鲜明特征:宗教性和现代性。湖郡女学是由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出资举办的,基督教文化必然渗透其中。在课程上设置了圣经课,要求所有的学生包括蒙养园的幼儿学员参加唱诗、祈祷等宗教活动。这种宗教性在1927年以后有所弱化。湖郡女学还具有现代性,在学校治理方面移植美国现代学校的管理体制,设立学校董事会,选聘教会人士和湖州地方官吏、社会名流担任董事。董事会选聘校长,成立以校长为主席的校政委员会。校政委员会为学校的最高行政机构,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学校的具体工作。在中学课程设置上除了圣经课、中国文学以外,还有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博物、法制等课程,而且外国语(英语)教学的课时最多。
正因为有这样的现代课程,所以当时有许多要求进步的女生慕名而来,其中就有王会悟。王会悟,桐乡乌镇人, 1918年到湖郡女学学习,主要学习英语。 1919年离开湖州,来到上海,参加革命活动。 1920年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结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最后议程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是她建议的,她为党的顺利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下中共湖州市委决定将湖郡女学中学部与东吴大学吴兴附属中学合并,改名为湖州市初级中学,1957年改为湖州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定为湖州第二中学。 1953年,湖郡女学的小学部改为湖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其幼稚园改为湖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附属幼儿园。
1946年,浙江省立湖州师范学校从安吉迁入湖州城里的天宁寺(今为中国银行湖州分行,原湖州师专南院)。 1956年,将原湖郡女学中学部的校址(今为湖州第一医院门诊部,原为湖州师专北院)划入。 1958年,在该校内创办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始了高师教育。湖州师专在经历“文革”的停办以后,于1978年在原址上复校,从此,便迎来了高等教育的春天。
1978年以后,湖州师专在校园功能上作了调整:南院主要作为教学区;北院主要作为生活区和学校党政机构办公区,有食堂、男生宿舍、小礼堂(学校党政机构办公区),还有两幢湖郡女学的红楼,一大一小,具有西欧风格。在这两幢楼的前面,有两棵大香樟树,一棵位于东边,一棵位于西边。湖州师专人对这两幢楼房、两颗香樟树具有深厚的情感。
两幢欧色楼房,朝南而坐,一前一后,错落有致,都是两层,都有阁楼,都为砖墙,都呈尖顶。西楼较大,东楼较小。西楼一层为学校后勤科、医疗室、财务科的工作室;二楼为一部分年轻教师的集体宿舍。由于当时学校房源很少,一些教师在此做新房,成婚生子。东楼一层的西边为托儿所,东边为教工食堂;二层也为年轻教工的集体宿舍,也有年轻人的新房。阁楼主要用作仓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州师专的许多青年教师都暂居于此。在这里,有谈恋爱的,有发奋学习的,大家都有自己的理想。现在一想到湖州师专的生活,就会想起那两棵大的香樟树。每到傍晚,有许多鸟儿飞至于此栖息,鸟鸣的声音响得很。当时,这嘈杂的声音与人相伴,没觉得可亲,而现在真有点怀念。那两棵香樟树,现在已经没有了。东边的那棵与食堂的锅炉房很近,早已死亡。但是,西边的那颗还是那样的茂盛。湖州师专搬离后,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此建造了门诊住院大楼,那棵香樟树也没有了它的立足之地。
湖郡女学的两幢红楼依在,而两棵老的香樟树已去。无论它们依在,还是已逝,都是湖州师专人人生经历的重要伴侣,也都是湖州师院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链接:
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3-10/16/content_121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