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0日,《湖州日报》A07版以《学问自在静谧处 ——访九三学社市委委员、钱江学者李庆峰》为题专题报道我校李庆峰老师,全文如下:
学问自在静谧处
——访九三学社市委委员、钱江学者李庆峰
通讯员 徐俊丽
听到“原子能”“核物理”这样的词汇,我的脑子里闪现出的镜头是头花发白、厚厚的镜片后面目光炯炯、道行高深的老学究埋头书堆,在稿纸上做着忘我的演算……而面前高大帅气、谈吐风雅的李庆峰博士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和很多不善言辞、不苟言笑的“理工男”不同,李庆峰举手投足的洒脱和言谈中的从容优雅让我对这位“钱江学者”充满了好奇。
李庆峰的履历表可谓丰富:生于山东,11岁时随父亲转至陕西,本硕连读进入位于西安市的西北大学,硕士期间作为联合培养研究生被推荐到北京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2002年博士毕业之后获得中国核物理学会第二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然后到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 2004年,在德国吉森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访学后获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法兰克福大学作洪堡学者,两年后作为FIAS学者继续工作。 2008年回国…… 见到李老师,我忍不住冒昧地好奇“您在回国的时候怎么会选择湖州这样的小城市呢?”因为像这样的“科研海归”一般都会选择大城市名校或科研机构。李老师淡淡一笑,“五年来,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甚至有人断言我待不到三年”。他谈起当初到湖师院的种种机缘。“湖州是个好地方,环境好,人也好,很适合生活”,他说气候宜人、安静休闲的滨湖小城湖州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很像,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浮躁,是个简单生活、潜心学术的好地方。第一次来到湖师院,一座没有围墙的校园,学生的书声琴声和闲适的市民生活相融在绿树的浓荫和水乡的波影中,让李老师为之一动,而学校求贤若渴的诚挚最终让他排除了众多国内一流高校的选项,欣欣然安家湖州。 虽然湖师院在硬件设施、学科基础、人才队伍上有客观的不足,但也尽力为李庆峰这样的科研人才创造条件,学校资助建立起一个科研所需的计算服务平台,并努力创造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展示的机会。李庆峰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4项。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SCI收录。现在很多学术的交流互动借助于网络,非常方便。“我和其他高校的同行联系非常紧密,信息交流很及时,毫无距离感。大城市的人不少时间堵在上班的路上,住在湖州真是很明智啊!”李老师言语之间难掩小得意。在学科建设上,李庆峰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他连续担任校“2+3”工程物理学科负责人,一手创设了湖师院的“物理沙龙——Tea Time”,努力建立一支有力的科研队伍,构建更合理的学科分支。现在,湖师院物理学科共分为3个稳定且水平较高的学科方向,有学科成员21名(正高10名,博士17名,海归博士后4名)。其中,“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成为全省唯一的该方向的省重点学科。物理学科“筑巢引凤”的优势日益显现,其中也凝聚了李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专业才智。突出的科研和学科建设成就,李庆峰老师的付出广受肯定: 2010年6月起获聘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高级人才”),近年又获得浙江青年五四奖章、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湖州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湖州市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奖项。并获得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湖州市第四届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2012年,李庆峰担任校学科规划与建设处、研究生处处长,第一次走上行政岗位。“是纯粹地做学问,还是兼任行政职务,其实我内心也纠结过”,李老师坦言。中外多所高校和研究所学习工作的经历,让他对中外教育模式的迥异深有感触。和很多有识之士一样,他认为中国高校的行政化急需改革,但照搬别人的模式却很危险,在中国的土壤中,铸造纯粹而自由的大学精神,实现学术治校、教授治校,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我所在的行政岗位主要涉及到学科的建设和学校的升级发展,离学术是最近的,我觉得自己可以发挥的空间会比较大。如果借助行政的平台,可以使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更有成效,影响更多的人,我觉得就值得去做。”李老师说得很实在。只是现在,不再是耕耘物理学科的“自留地”,而要着眼于全校的发展,行政事务占据了李庆峰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于是,怎么安排学术研究和行政事务,成了一门重要的艺术。每天清晨六点多,他就早早来到了办公室,静谧的校园、清新的空气、一杯清茶,这是李老师的“学术时间”,他会用这个时间静心投入科研工作。“因为这个时间最清醒,最安静,别人上班时,我已经赚到了两个多小时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专业研究和行政事务井然有序、处室内工作调度从容,细节处展示着李庆峰的管理能力。 受“民主与科学”精神的感召,李庆峰成为九三学社的一员。九三学社市委委员、吴兴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青联委员……李庆峰的社会身份很多。在所有的称呼中,他更喜欢被人称为博士或者老师。谈吐儒雅不失风趣、小小的陈设简单的办公室、古朴的中式瓷器茶杯、几株清秀易养的盆栽,骨子里始终是个纯粹的读书人。办公室内一角书架的玻璃橱窗上,贴着清代诗人李煊的诗——“侬家生长碧湖头,打桨真从镜里游。怪道当年苏学士,杭州不住住湖州。”只是,他在“苏学士”的一旁,用钢笔潇洒地写上了“李博士”三字。 于静谧处,可以听风、品雨,可以看见淹没在生活的琐碎中的自己,对李博士而言,可以扑捉到湖州的美,享受到学问的充实,更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丰满吧!
网址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3-10/30/content_1230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