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老骥伏枥 润物无声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12-02

    2013年12月2日,湖州日报以《老骥伏枥 润物无声》为题,报道了陆增镛与其胞弟陆增祺在我校设立基金会的情况。全文如下:

 

    日前,由香港工商界著名人士陆增镛胞弟陆增祺出资1000万元设立的陆增镛纪念馆教育基金会在湖州师范学院成立。除部分用以对坐落于师院校园内的陆增镛纪念馆进行日常维护外,这笔基金将用于表彰和奖励师院优秀师生;明年起更将增设陆增镛优秀教师奖,为该校师生的成才和发展建立良好平台。

    走在湖州师范学院校园里,绕行体育馆后侧,取道一条翠竹环绕的幽深小径,陆增镛纪念馆就静静守候在小径尽头。幽静的绿意掩映下,这座总面积502平方米的二层白墙建筑在整个校园中显得那样平凡,陆增镛的上身塑像立在纪念馆小门口,不像是纪念馆主人,反倒像个迎宾门卫。若不了解原籍湖州的陆增镛生平和他对家乡教育所作贡献,大概很少人会对眼前所见产生触动。

    这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商界要人,其祖父陆心源是清代归安县著名藏书家、学者,其父陆穆堂也备受熏陶。后陆穆堂迁居上海发展事业;陆增镛则于1924年生于上海。位于中西文化与商业大潮冲击中的上海,为陆氏兄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舞台,而两兄弟也自幼表现出对经济事务的兴趣。

    1947年,陆增镛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经济管理系。虽出身富足家庭,他并未沾染一点奢华浮夸习性,反而充满了朴实的书卷气和奋发向上的品格。正因如此,在毕业后不久随父迁居香港的几年中,生活条件虽骤然艰苦起来,陆增镛毫不气馁,尽力找机会锻炼自己。自此,陆增镛的一生与香港结下了不解之缘。

    由于长年劳碌奔波,父亲陆穆堂积劳成疾,于1953年去世,曾经富足的家庭环境早已不再,事业的重担得由两兄弟自己扛了。陆增镛与胞弟还有一些朋友同甘共苦,租了房子在香港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各自艰辛的打工生涯。当时陆增镛在香港登华洋行(为当时由曹光彪主办太平洋毛纺厂的经销总代理单位)担任文员,每天早上由北角码头乘船上班。就这样,陆增镛领着仅够勉强糊口的300元月工资上班;但由于工作努力且出色,不久便从文员提升至洋行贸易部副经理。

    1960年,陆增镛的事业发生了重大转折。太平洋毛纺厂与东亚毛纺厂合并,成立东亚太平洋毛纺集团,陆增镛被曹光彪聘为营业部经理,后升任总经理。 60年代是陆增镛事业开始展翅的阶段,而他身上流淌的水乡灵气和书香血脉,加上深厚的经济管理理论积淀与实践积累,使得他思维敏捷,高瞻远瞩。

    当时,房地产业、股票业正带动香港经济全面进入起飞阶段,香港地价急升、人口急涨,用人成本大增,但众商家大体上仍认为原劳动密集型的“本港工业”在可预见的将来会全面繁荣;但陆增镛在集团的经历,使得敏捷的商业悟性提示他,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必然会将多数劳动力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发展中地区,而在香港留下规划总部、设计中心等。

    当时集团旗下恰好有间销售业绩不佳准备结业的毛衣出口公司,而非洲毛里求斯也正在香港寻找贸易伙伴,陆增镛抓住这个机会,当机立断决定重整旗鼓,与同在集团工作的胞弟携手,自行创建亚非纺织集团。

    陆氏兄弟马上达成了分工配套作业,在香港和马来西亚设毛衫厂,在毛里求斯设毛纺厂、染厂及针织厂。性情相对含蓄内敛的陆增祺守于香港总部统筹规划,相对开朗外向的陆增镛则负责开拓毛里求斯的纺织事业;后者坐镇非洲大陆10年,以热情善交、坚韧执着的本性,逐一克服了语言、气候、风俗及资金短缺等困难及挑战。后毛里求斯成为欧共体附属会员国,更令亚非集团业务渐入佳境,员工数量超万人,产品遍销西方世界。为表彰陆氏兄弟的贡献,经毛里求斯(时英联邦成员国)推荐,英女王亲自为陆氏兄弟授勋。

    实际上,从现在看来,毛里求斯从小农社会富裕起来,一度成为世界第三大毛衫出口国,由这对湖州籍兄弟创办的亚非集团实有功焉。

    作为一个商界人士,如果止步于此,显然也已达到个人事业的顶峰;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身书香门第,加上奔放的性情,陆增镛向来对社会事业投入了深深的关切。

    上世纪90年代,在报效家国的信念驱使下,陆增镛开始把投资放到了经济技术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家乡,先后成立了实业公司、印染厂和纺织公司,努力让“丝绸之府”跻身“纺织王国”;另一方面,担任湖州旅港同乡会会长的他也积极致力于香港湖州同乡会建设和联络工作。

    陆增镛与家乡的血脉联系更体现在他对家乡文化教育事业的关注上。直至2008年逝世,他与陆增祺在湖州师范学院多次设立帮困助学奖学金和优秀学生赴港交流基金,并多次襄助资金建造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专家楼等,湖师院中的“穆堂楼”和“怀瑾楼”便是陆增镛出资建设、分别为纪念父母而命名的。

    眼下,“化身”塑像的陆增镛似乎不愿意高调地夺人眼球,只想安居家乡校园的清幽一角,静静看着一代代学子薪火相传地成长;但塑像中那神采奕奕的笑容,那渗透出的朝气和光泽,仍能穿透凝重的石材似的,挡不住他真挚活跃的本性,更挡不住他一生动荡辉煌的传奇。

 

见习记者 王 都

    网址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3-12/02/content_1298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