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胡瑗文化“花”开 校园育人细无声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3-12-03

    2013年12月3日,湖州日报A05版以《胡瑗文化“花”开 校园育人细无声》为题,报道了我校胡瑗文化节的情况。全文如下:

 

    冬日下午,和煦的暖阳柔柔地洒在湖州师范学院的校园里。胡瑗像静静地矗立在广场上,以睿智有爱的目光“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莘莘学子。


    公元1040年,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赴湖州州学任主讲教授,主持湖州州学长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主张并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苏湖教法”,在重视书本教育的同时,注重敦尚行实,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师于古而用于今。近千年后,湖州师院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并赋予其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涵。随着历史的积淀,“明体达用”这一胡瑗教育思想的精髓,已经内化为湖州师院师生一种坚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潜移默化,薪火相传。

 

    传承     着力培养大学精神


    “菰城一郡,人杰地灵,湖学悠悠,文脉浩浩。其发凡之功,当推安定先生也……才俊翘首,苕畔不绝朗朗之声;天下影从,胡学遂成泱泱之势……”在湖州师范学院焕然一新的胡瑗广场上,《重修记》、胡瑗生平和校训释义吸引了学生的目光。

    胡瑗,“登峰造极”的宋学开山人之一。

    在湖执教期间,他充分贯彻“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强调体、用、文的有机统一,主张培养体用结合、理术兼长的人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苏湖教法”。除重视书本教育外,还非常注重敦尚行实。他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教室,了解社会,以开拓胸襟,扩展视野,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在新的时代,湖州师院以“明体达用”为校训,并赋予其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涵:“体”指本体,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价值观念,亦指立身之本,“明体”即明德立志,学习做人;“用”指实践,“达用”即学以致用,学会做事做学问。

    “湖学思想,源远流长,我们的校训‘明体达用’即为胡瑗湖学教育思想精髓。”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钱坤方说,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该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挖掘和弘扬学校的深厚文化积淀,以“共建精神家园、引领社会风尚”为己任,坚持“守望、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努力做到以文养心,以文养性,以文养德,以文化人,让广大师生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学校以“湖学”为文化传承的源头,以胡瑗命名搭建传承、创新地方文化的平台:从2005年开始,设立重大贡献奖——胡瑗奖,奖励在教学、科技、党政管理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开设了以提升师生人文素养为核心的胡瑗大讲堂,启迪思想、传播智慧;重修胡瑗文化广场,建设良好环境润泽心灵;启动胡瑗文化节,进一步传承校本文化,弘扬校训精神。“老实说,进大学之前我真的不知道胡瑗是何许人,与湖州、湖州师院有什么关系,更不知道湖学是什么。”和不少人一样,大二学生张辉虽然知道胡瑗,知道校训是“明体达用”,但不清楚两者有何关联,“还好大学帮我们补上了这堂珍贵的课,让我们更加了解学校,了解湖州的历史文化。而且知道学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也越来越自豪。”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富矿。多年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湖州师院注重用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鼓舞人,用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熏陶人,并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侧耳倾听,朗朗诵读声传来,“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是未来的教师们在感知先贤的治学理念。

     创新     化无形文化为有形

    一幅百米长卷徐徐展开,“中国梦·我的梦”几个主题大字苍劲有力,几十名学生一起挥毫泼墨,书写着立项与抱负;艺术系的学生摆好画架,拿起画笔,将最美的景色绘于纸上……近日,胡瑗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湖州师院首届胡瑗文化节开幕了。“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育人的沃土。建设好校园文化不仅需要好的理念,更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守与文化实践。”钱坤方说,学校将把胡瑗文化节当做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一步传承校本文化,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具有“湖师烙印”的文化新人。

    一个个具有特色的典型人物就是一部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魅力的、无声的教科书,它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文化节里,一项重头戏便是典型引领。

    该校设置了“胡瑗奖”,评选“十佳大学生”、“三育人”先进,“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举行包括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楼群和文明处室在内的“文明细胞”评选,倡导人人都参与、个个求特长、班班有特色的班级建设理念,倡导典型引领,激励师生相互促进。

    而正在校园里兴起另一股风潮,便是听讲座。除了分院组织的各种专业学术讲座,最受欢迎的莫过于“胡瑗大讲堂”。“每次有讲座都是排队抢票,而且座无虚席,不少没拿到票的人都要站在户外的大屏幕上看讲座直播。”大三学生杜圆圆说。“胡瑗大讲堂”是该校近年来推出的大型精品系列讲座。开办以来,按照“有主题、成系列、广参与、创品牌、见实效”的要求,广邀国内外名家学者和优秀校友,就哲学与人生、道德与法制、历史与社会、经济与管理、科技与创新、文化与艺术等主题进行报告和演讲,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更积极的思想文化盛宴。已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知名电视人白燕升、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等众多名家学者前来讲学,深受广大师生欢迎。“能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于丹教授真的太激动了。明明德,能自新,止于善,最后致良知,我真的获益匪浅,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要竭尽所能,做好自己的学问。”“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听了白岩松的讲座,让我开始认真思索,如何不辜负这宝贵的青春时光。”……在湖州师院的网络讨论版上,随处可见学生听完“胡瑗大讲堂”之后的感受。

    经典诵读、辩论会、技能大赛、科技艺术及社会服务展……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欢声笑语不断。胡瑗文化节已经成为师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让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实践     文化搭桥反哺社会

    3把古筝, 17个葫芦丝, 20张纯真的笑脸……在良友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古筝独奏《渔舟唱晚》的悠扬音乐声响起,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仔细地盯着老师的每一个弹奏动作,进入了音乐的世界。

    今年暑假,湖州师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组成了7支微创业团队,通过多日的创业努力赚取了7000余元,并用这些钱购买了音乐器材送到民工子弟学校。“谢谢大哥哥大姐姐们,以后我们上音乐课就有乐器了。”摸着手里的葫芦丝,六年级的俞姣姣一脸笑容。“这样的志愿活动能体验不同的生活,这对我来说不仅是锻炼,也是一个早一点接触不同学生的机会。尤其是对于这些外在教学条件不够充足的孩子,我也能学着如何整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更有效地帮助他们。”志愿者马肖媛很庆幸能有这样的支教机会,她说,除了捐赠音乐器材外,学校已经组建了音乐教学志愿者团队,计划在今后的一年内,定期到专业师资缺乏的民工子弟学校上课,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孩子们带去丰富的音乐课程,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培养兴趣,得到快乐。

    大学不仅是人才培养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而且肩负着传承、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历史重任。通过大学价值理念等一系列文化要素的凝练、塑造、创新及提升,使大学文化成为培育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沃土。

    教师们下基层、进企业,学以致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们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积极参与“春泥计划”等志愿服务……

    作为胡瑗文化精髓、湖州师院校训,“明体达用”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营养汤”,师生们在“浸泡”和“渗透”的潜移默化中,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格,并自觉地致力于通过文化实践来反哺社会。

    如今,湖州师院已经成为传承创新胡瑗文化的主要阵地,把地方文化有机地融人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文化创新,同时又反作用于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的品位和内涵,推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我现在每周都要上湖州师院的网站看看有没有讲座。”市民李振坤说,他和朋友们都习惯了到师院听讲座、听音乐会或纯粹散散步,感受一下高校浓厚的文化氛围。

 

    网站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3-12/03/content_129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