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在线:神秘而艰辛的殡仪馆工作:为生命推开“天堂之门”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4-07-07

    2014年7月4日,《湖州在线》以《神秘而艰辛的殡仪馆工作:为生命推开“天堂之门”》为题,报道了我校商学院大学生生命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湖州市殡仪馆,走进这个特殊职业。全文如下:

 

神秘而艰辛的殡仪馆工作:为生命推开“天堂之门”

   

    湖州在线讯 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到尽头,每一个生命都将在低沉的哀乐声中谢幕人生。殡仪馆工作人员,作为生命尊严最后的“守护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送别每一位逝者。这是一份特殊而艰辛的职业。
 
    他们除了遗体火化以外,还要为特殊死者进行化妆、整理仪容等工作,让逝者能够“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甚至还要到车祸现场、荒野中把尸体带回殡仪馆。在这个外人无法接触的特岗,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颜色?他们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心事?他们想要倾诉的是什么?7月1日上午,湖州师范学院商学院“感悟生命,感恩生活”大学生生命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湖州市殡仪馆,走进这个特殊职业,感受他们的难言艰辛、别样人生。
 
守卫员:老李
“每个到殡仪馆工作的人都有一些不能说的理由。”
 
    2009年8月,老李正式加入了殡仪馆这个大家庭。 整整五个年头,老李在殡仪馆守门人这个岗位上也坚持了五年,五年的时光,老李感慨良多。
 
    “在这儿工作了五年,生生死死看了很多,说看破生死也不为过。”回想刚开始做这一行的情景,老李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夏天的时候,送过来的尸体什么样的都有,有的时候还带着淡淡的腐臭味。整个殡仪馆弥漫着一阵淡淡的异味,看人在火化室、拣灰室间穿梭,总觉得自己可能也有那么一天“很恐怖,心里总觉得有点虚。”老李这样说。
 
    “做人要孝顺,到了殡仪馆这个地方就真的没机会了。”殡仪馆是人生命的最后一站,到了这里,什么都化成了灰。珍惜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家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生命无常,看了这么多生离死别,白发送黑发的也不在少数。在这工作这么久,看的死亡比别人多,老李也对这方面看淡了。“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去爱护他人,不要留有遗憾。”这是老李的感悟。
 
火化师:张炳国
“我曾是军人,服从是我的天职”
 
    当一个人每天都和尸骨、火化炉打交道,面对一具具完好的肉身进去,一副副空虚的骨架出来,日日重复着一样的一份工作,心是很沉重的。
 
    通常,由于风俗习惯出殡都是在清晨,每天上午都是殡仪馆工作人员最忙的时候,张炳国都是在凌晨四五点就赶到殡仪馆,利索地换好蓝色的工作服,开始检查火化炉的显示屏是否正常,柴油是否充足,调试鼓风机……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这样的工作持续了13年。
 
    夏日里的火化工作是最辛苦的,“这里面的温度达到50℃,尸体多的时候我们要在这待上五六个小时”,十几年下来,张炳国常常每天早晨5点进去,直至11点左右才能出来,整个人就像是从水里刚捞上来似的。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这样一个岗位时,老张的背挺了挺,有些自豪的说:“我以前是军人,是上级给我分配的工作岗位,我必须服从。”军人,火化师,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时刻谨记着当初的誓言“服从是我的天职!”,毫无怨言,默默地付出,他在坚守。
 
    “家里都是支持我的工作的,我父亲说‘无论是什么工作,既然做了就要把它做好,坚持到最后。这才是对工作的负责,对生活的负责!’,我也是这样做的。”他坦言道,工作之初害怕是肯定有的,期间他看护过骨灰堂,做过引导员,刚进火化间心里也发怵,有时甚至没有灯也要进去打扫或处理紧急情况。“但工作了久了之后也就适应了,习惯成自然了。我们都是当过兵的,有军人的信念和毅力。”他意志一般的意志坚守一份特殊的岗位,谨言慎行,保持对逝者的尊重。
 
运尸车司机:王队长
“社会上每个职业都需要人来做,我只是做我该做的事情。”
 
    王队长是运尸车车队的队长,也是工龄最大的老司机,车队目前在编的有 36辆殡仪车,在开会的时候他总是和队员们强调:“服务第一,在家属有困难、有疑问的时候都要及时解答。不能开快车,一定要开得稳,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个终点站。让死者安息,让家属满意,是我们该做的。”
 
    “夏天运送尸体真的很困难,特别是要面对高度腐烂的尸体和腐臭味。”92年、93年,那时候殡葬设施并不完善,运尸车都是天台、兰陵的,制动、安全都不是很好,夏风一刮,阵阵的腐臭从后面袭来,直冲脑门,从后视镜里看到严重事故的尸体,一个月都睡不着觉。
 
    “不过现在的车和当时的车不一样了,现在车上也有隔离措施,这是十分人性化的一个改善,既让死者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也让我们能安心开车了。”他微微苦笑了一下,笑中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
 
    车换了,车速还是一样,服务的心也还是一样的。这些年王队长换过了许多辆运尸车,设备越来越好,但是他依旧保持着稳当的速度,稳重的态度。
 
    “全年无休,一天24小时,我们随时待命,这是当初我们进入殡仪馆工作许下的承诺。如果是乡下我们还得提前一两个小时,即便是晚上我们也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4小时制的上班时间,或许对于正常工作的人来说很不可思议,可是车队里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而王队长也早已习惯接到电话就立刻出动,有时候是凌晨他依旧在运尸的路上,他的家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我觉得最遗憾的事情是不能多陪陪家人。”
 
    “我们开运尸车,都不敢轻易跟别人说再见,真怕再见的时候是在运送尸体。我一辈子都在干别人不做的事情,这或许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勇气了。接触了那么多的生生死死,最重要感受就是人就要好好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等死了那就来不及了。”
 
引导员:小胡
“不管年龄如何,看待生命都是同样”
 
    “其实做我们这行,对待生命相比其他所有人都是最有感触的,平常见惯了这么多生离死别,我们对待生命最有发言权。我也想借这个机会告诉大家,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人生来去匆匆几十年。错过了什么,到了死就什么都来不及了,大家都应该珍惜生命。”23岁的小胡,是殡仪馆的一位导引员,这个年轻小伙面对采访说出了这样一段对生命感悟良多的话。
 
    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溺水生亡的无名腐尸,那时候当场就吐了,整整两天小胡都没敢吃东西,也不敢让自己想起。“太恶心了,心里很抵触,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把它处理好,这曾经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也有尊严,我们得尊重。”小胡的自述是很多工作人员的心声,这样的场面经历多了,麻木了,对生死说的最多的也就是“尊重”了。
 
    记者手记:通过本次报道,我们 “感悟生命,感恩生活”大学生生命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想要向社会大众传递:为生命送别的职业,崇高、值得尊重,在我们的社会中不可或缺,它不仅是对逝者亲人的慰藉,也是对逝者本人生命尊严的最后一次呵护。同时,我们也向社会宣扬一种“向生命致敬”的生命观念,珍惜生命,感悟生命,把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有意义,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那就去拓展生命的高度。(通讯员 金建敏 龚正)

    网址链接:http://news.hz66.com/Item/34943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