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于8月26日、27日举办暑期中层干部学习会,专题学习研讨大类招生培养工作。会议邀请济南大学副校长蔡先金作了题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反思与再构》的首场报告。校领导,中层干部,民主党派、知联会负责人、省高校重点学科负责人参加了学习。
蔡先金首先介绍了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指出当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时期、变革时期、热点时期和竞争时期,转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所必须面临的问题。随后,蔡先金从学期制、学分制、学习量、选修课、辅修课、生源质量等方面比较了中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同。
在谈到如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时,蔡先金指出,首先,要做好目标与价值判断,即明确“何为好的大学?”、“何为好的毕业生?”。其次,要对招生模式进行改革,重点是扩大大类招生规模,并对大类招生优势和问题作了详细阐释。第三,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如调整讲授课与研讨课的比例,推进全面协调教学,完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生涯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做好三种学问教育。此外,还要注重教育技术创新,建好实体大学的同时,推进虚拟大学的建设,要构建智力生态环境等。
大类招生培养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到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的招生模式。2014年招生工作中,我校首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与“专业招生”双轨制,经过大类招生入校的2014级新生,学校将采取 “1+3(4)”模式,实行宽口径培养。在第一学年主要进行“通识教育”,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面。学生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和相关专业成绩等,确定专业方向,第三学期正式进入确定后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学习。
党委书记刘剑虹在总结中指出,蔡先金的精彩报告开阔了与会人员的视野,他提出的一些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都是在济南大学的教学改革中体会和悟出来的。济南大学七年大类招生改革的宝贵经验将为我校接下来的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有非常好的借鉴指导意义。
记者:马骁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