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70后”高校教师不只是“教书匠”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4-09-10

    2014年9月10日,《湖州日报》8版以《教学、科研、创业,高校教师发展风生水起   “70后”高校教师不只是“教书匠”》为题,深度报道了我校70后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全文如下:

 

教学、科研、创业,高校教师发展风生水起

 

“70后”高校教师不只是“教书匠”



    记者 李 华

    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的教室里,潘明福正在给学生上课。从唐诗赏析到李白、杜甫等唐代诗人的性格、家庭环境分析,他侃侃而谈,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工学院的实验室里,车磊带着学生正在进行新产品的中试。一边观察实验的各项数据,一边指导学生如何改进,他谆谆教导,学生们认真实践。

    湖州师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口腔科里,谢广平正穿着白大褂认真工作。细心地看诊之余,他还不忘安慰紧张的患者。

    ……

    他们是湖州师院“70后”教师的典型代表。

    据统计,全国高校“70后”青年教师超过88万人,占高校教师总数比例高达62%。他们大多拥有高学历、出国经历、宽广的视野以及旺盛的事业心。

    怎样把这一庞大的群体培养成高校发展的“中流砥柱”,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关注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湖州师院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民主治校”四大战略之首,多措并举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逐步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学缘结构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队伍。

    如今,“70后”高校教师的舞台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他们也不再只是“教书匠”。

    危机感与“三级跳”

    “李白的《古朗月行》里写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吟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为什么两人的诗作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如果是真实生活写照,那李白是‘高富帅’吗?……”文学院的一堂古代文学课上,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时不时有掌声响起。

    这是潘明福的课堂,知识广博,又不失风趣幽默,在引经据典中循循善诱,把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趣味横生,让学生沉浸到古代文学的学习中去。

    潘明福,是湖州师院自己培养的优秀青年教师。 1998年,本科毕业的他留校任教,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先后于2001年和2010年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

    他的成长轨迹正应和着湖州师院的发展轨迹——199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湖州师范学院成立。 2005年,该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的发展,激发我们去改变,不能只做平淡的‘教书匠’。”潘明福说,随着师院的发展,大批引进人才到来,不仅有硕士、博士,更有国外留学的顶尖专家、学者,这带给了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湖师人浓浓的危机感。

    也就是在那几年,大批的湖师人催生出奋发向上的精神,纷纷通过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学历和专业水平。

    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三级跳”,并没有满足湖师人骨子里的求知似渴。于是,该校把关注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点,放在教学能力、学历层次以及学术水平的提高上,积极创造进修条件,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到境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访学深造。“去年,我有幸去台湾某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访学半年,收获很大。台湾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理念,以及其开阔的研究视域与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我拓宽学术眼界和深化学术研究意识起到了很大作用。”说起去年的台湾行,潘明福至今记忆犹新。

    傅斯年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在台湾的日子里,潘明福除了听课、听讲座,几乎都呆在台北的各大图书馆里,饿了就啃干粮。短短半年,他用光了几十支水笔和十几本笔记本,带回了满满的收获。

    这些收获,通过他的整理转化,变成养分,输送给了学生。

    “试验田”创造的选择

    周一下午2时,是谢广平最忙碌的时间。口腔科里病人来来往往,他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穿上白大褂,他是医院里的医生,脱下白大褂,他是三尺讲台上的一名高校教师。一周里, 3天当医生, 2天当教师,虽然忙碌,但谢广平觉得充实而有成就感。

    其实,刚读完博士的他曾经内心挣扎了许久,因为一个“鱼与熊掌”的选择:当教师,安心教书育人,但是得放弃发挥专业的临床舞台;当医生,又舍不得培养了他这么多年的学校,和已经从事多年的教师工作。

    面对选择,谢广平犹豫了,但湖州师院却帮他完成了选择——当教师,也当医生。“青年人才,尤其是专业人才,是学校新一轮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湖州师院意识到,不给拥有专业特长的人才创造平台,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消沉,从而变成“沉睡的博士”。因此,学校不遗余力,理性地设计青年人才的成长路径和培养方式,并克服种种困难,尽力为科研人才创造条件,努力为他们创造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展示的机会,创造更多让他们发挥专业才能的舞台。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谢广平所在的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成为了“试验田”:依托附属医院的口腔科,全系教师转型升级,从教师转型为“医生+教师”的双重身份。

    这样的转型,让口腔医学系的青年教师们摩拳擦掌,升腾起“左手拿粉笔,右手执手术刀”的激情,也对湖州师院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多给一个舞台,激发的创造力不是翻倍,而是呈十倍、几十倍的增长。”谢广平说,对医学院的教师来说,教学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就像人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而“试验田”更像一声春雷,唤醒了“沉睡的博士”。

    受益于学校不拘一格的用人模式,一大批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全面发展的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

    车磊用短短2年多时间,以“以废治废”的环保理念,首创了病死害动物热解炭化技术开发,开发了适合当今环保循环经济的污泥炭化处理技术,率先研制了厨余垃圾处理系统,已成功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浙江省高校访问学者导师;

    呼格吉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生活实用发明被多家公司“相中”,投入生产, 10多项教学仪器投入生产,在国内部分大中学推广使用;

    孙宇梁、孙玉建、王莎、董海燕都是学校2013年引进的青年博士,进校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各自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符号人物”的成长

“洪堡学者”、“钱江学者”、杰出青年……集众多头衔于一身的李庆峰高大帅气,谈笑风生,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理工男不善言辞的刻板印象。

    从德国学成归国后,李庆峰向清华、北大、中科院等10家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投放了简历,并收到了加盟邀请。但是,一趟意外的湖州之行,却让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加入湖州师院。“湖州是个好地方,环境好,人也好,很适合生活。湖州师院的学术氛围,让我向往。”他说,气候宜人、安静休闲的滨湖小城湖州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很像,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浮躁,是个简单生活、潜心学术的好地方。更重要的是,学校求贤若渴的诚挚让他拒绝了众多国内一流高校的邀请,欣然安家湖州。

    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还有一个关键人物——于少英,理学院院长,省重点学科“理论物理”的负责人。“在理论物理界,于教授就是一名‘符号人物’,能跟着这样的‘符号人物’教书育人、搞科研,当然吸引力更大。 ”他说。

    确实,于少英以她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为湖州师院聚集了一大批优秀海归人才,如沈彩万、李庆峰等。

    当时的湖州师院在硬件设施、学科基础、人才队伍上有客观的不足,但也尽力为李庆峰这样的科研人才创造条件,学校资助他建立起一个科研所需的计算服务平台,并努力创造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展示的机会。

    这几年的发展,证明了李庆峰的选择没有错:入选钱江高级人才(省特聘教授)和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先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基金4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大部分文章被SCI收录;连续担任校“2+3”工程物理学科负责人;一手创设了湖州师院的“物理沙龙——Tea Time”,邀请英国牛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讲……

    不知不觉中,李庆峰也在朝着“符号人物”迈进。

    在他的带领下,“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成为全省唯一的该方向的省重点学科,建立起一支结构稳定的师资队伍,拥有先进实验室,每年斩获国家基金。

    今年,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习,并赴芬兰读博士后的王小宝毅然加盟湖州师院,他坦言,选择师院冲的就是这个冉冉升起的优秀集体。“未来几年是湖州师院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区域性大学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唯有改革创新、全力以赴地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湖州师院党委书记刘剑虹表示。

    该校已经吹响了人才强校的“集结号”。今后几年,学校将“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引培并举、全面提高”,努力实现到2020年,在硕士点学科形成以“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等高端领军人才为标志的人才高峰,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形成独特的人才资源体系。

   

    网址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4-09/10/content_1832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