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浙江教育报:用传统文化塑大学生人格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5-03-23

    2015年3月23日,浙江教育报三版以《用传统文化塑大学生人格》为题,刊登我校李学功教授的评论文章。全文如下:

   
用传统文化塑大学生人格


    泛观当下大学生流行文化,人人网、微信、易信文化翻新不断,更有微博、手游等流行新品的轮番登场。与之相伴的还有西式习俗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的流行,风靡程度丝毫不逊于我国传统的节日和风俗。由此,想到了我们的传统,想到了传统文化在时下的出场与面对。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相较古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中华文明悠远漫长,形成了巨大的文明时空实体。在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传统文化应该也能够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就高校言,传统文化在形塑大学生人格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人格养成的层面说,传统礼仪教育无疑是大学生良好品质养成的重要途径。孔子十分重视门生的人格养成,要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仅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学问,而且还应该在礼仪修养方面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试想一个虽知书却不明理,知识学问与道德修养分离的学生,又怎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因此,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修身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一贯重视个人、家、国之间的关系。《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不同的时代,对修齐治平有不同的诠释。就当下言,修身,乃是全面地充实自己,升华自身的知识理论和道德境界。齐家,换言之,也可视为以集体为本位的团结协作。治与平,则是对社会的参与、服务与奉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化延伸。面对市场意识浓郁、个人至上、对社会疏离的氛围,优秀传统文化中以集体为本位的价值观,则有助于校正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意识,重新认识“安身立命”的文化意义。

    不仅如此,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信念,还能塑造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主色调,一部中华史不乏赤心报国的仁人志士。翻开历史厚重的册页,先儒时哲和革命领袖都把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作为毕生奋斗追求的目标。尽管先儒的“大同世界”与革命领袖“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观有着本质区别,但他们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责任担当和道义境界,则是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垂范。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今天,每个大学生尤需身具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尊严。

    牟宗三先生论及学问与人品时曾经说:“假定我们完全靠我们的原始生命来纵横驰骋,则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假定不靠我们的原始生命,我们要诉诸我们的理性,来把我们的生命提一提,叫它永远可以维持下去。”接续牟先生的话头,不妨可以这样说,传统文化无疑是突破原始生命限度,把我们的生命提一提的理性诉诸。它立基于历史,经五千年苍黄风雨,以它的不朽铸就了一个民族伟大的品格。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自觉学习传统文化,从点滴小事做起,文明其精神,并提高大学生对家国文化的感情与认知,则“文质彬彬”“君子之德风”的大道人格可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有学问、有教养、有风度、有魅力的时代青年更可期待。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链接:http://www.zjjyb.cn/jyb/gjjw/9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