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中国教育报》以《聚百年灵气 立雅正人格 享诗化人生——浙江省湖州师院附属初级中学十二中改革纪实》为题报道了我校附属中学十二中教育创新改革的历程。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幸福沙龙 激发教师正能量
T型小组
幸福课堂 信任背摔
经典诵读
白金卡小组活动
浙江省湖州师院附属初级中学十二中,创建于1901年,源自美国基督教会所设华英学堂和湖郡女塾。1915年隶属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前身)附属中学。1958年改称湖州第二中学,197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中学,1997年批准为省一级重点中学,1998年高中部易地新建,初中部在原址更名为湖州市第十二中学。2013年10月与湖州师院签约合作,成为了湖州师院的附属初级中学。
百余年来,以东吴大学由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校训,在“正气”与“完人”精神的激励下,数万学子出其怀抱,奔赴祖国各地与海内外,奉献才华。其中有:中共“一大”仅有的工作人员、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的夫人王会梧;上世纪30年代世界首位徒步和骑自行车完成环球旅行的潘德明;著名遗传学家、中科院院士谈家桢;著名微生物学家、病毒学家、中科院院士高尚荫;著名小麦育种与栽培学家、农业与科技发展专家、工程院院士卢良恕;著名昆虫生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钦俊德,著名固体力学、地球动力学家、中科院院士王仁等。
学校现有36个班,1279名学生。现有教职工125名,其中专任教师115人,高级职称24人,中级职称50人。学校教学硬件设施齐全,为省I类标准化学校。学校地处国家保护文物飞英塔下,校内绿树成荫,幽古雅致,环境宜人。
6个创新点
百年十二中,传承文化的同时,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正在进行。构建“HAPPY”模式,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有智慧地教学,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有品质地学习,努力使孩子成为阳光和谐、主动发展、积极向善的人,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创新1
确立以“雅正”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传承“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的百年校训,确立“心雅正 品自芳”的育人理念。校风:尚雅正身。教风:正德修业。学风:正心笃学。教师精神:正言 正行 正德 大气 底气 雅气。学生精神:自信 自律 自强 向上 向阳 向善。校徽:“外雅内正”图案。校旗:红色底,含校徽和育人理念。校服:英伦风格。校歌:华英之歌。校树:香樟树。校花:玉兰花。同时形成了学校遵循的12条文化价值理念。2013年市、区文化建设特色示范学校。
创新2
实施“思维导图式项目化工作管理机制”。2013年开始,学校以“合格+特色”为目标,实施了年级组和教研组“思维导图式项目化工作管理机制”。应用思维导图描绘出层层管理体系和项目框架,直观地深刻感受整个管理体系。从校长室一级分支到中层各处室二级分支到年级组三级分支,层层贯彻,步步执行。各年级组及时召开年级会议,制定“年级工作常规项目和特色项目考核内容”,并细化年级工作目标,建立项目小组,责任到人,并将项目工作推进情况公示上墙。以此将学校的建设发展与每位教师联系起来,让每位教师都自主参与到项目工作管理当中,充分挖掘了每位老师的管理智慧和管理力量,激发了全体教师的活力,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事事时时有落实”的良好局面。
创新3
“三道”教学:自主探究,学会学习。从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学习策略着手,让学生学会学习,返璞归真,务本培源。推行“三道”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中心到智慧中心的转化。实施“三段式作业法”,实现作业控量提质。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轻负高质”示范性初中、全国“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实验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
创新4
弘正心理:积极心理,学会幸福。从原来的“心理帮扶制”转向“积极心理学”。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师生打上积极心理的精神底色,实现扶正祛邪,扬优挖潜,唤醒内驱力,激扬生命活力。一是正言:积极语言,温暖你我;二是正行:励志浸润,铿锵步伐;三是正心:幸福课堂,芬芳心态。学校荣获浙江省一级优秀心理辅导站,成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首届“十佳”学校。
创新5
“善道”德育:自主向善,学会做人。改变以往“解决问题式”德育方式,构建小组合作式“善道”德育模式。以闪光卡机制为抓手,实现学生“向善、修善、扬善”。向善:家风孝德,唤醒“善”之内驱;修善:自主管理,践行“善”之内涵;扬善:闪光激励,激扬“善”之活力。学校获得省心灵港湾工作坊示范点、省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市德育先进集体、市艺术特色学校、市示范家长学校等。
创新6
“三格”师训:格致提升,正德修业。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开展“菜单式校本培训”,对教师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入格”、“升格”、“风格”三格层次,培养高素养教师。一是“入格”:常规“模”课——励练教学基本功;二是“升格”:活动“磨”课——锤炼教学策略;三是“风格”:科研“悟”课——提炼教学思想。培养具有训练有素的思想、训练有素的行为的教师。在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省的教科研先进集体后,又被评为省教科研百强校,2013年评为“长三角地区”教科研优秀团队。
十二中的办学理念、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成效显著。从2011起,连年获得吴兴区学校发展性评价一等奖,2014更是荣获了区教育系统仅有的一个“吴兴区模范集体”。课堂改革,芬芳四溢,引来了全国同行的高度关注,全国各地60多所中学校长老师们前来参观学习。
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学校逐渐成为湖城老百姓心目中素质教育的先驱者。学校成为一个吹佛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洋溢着快乐之感的诗意栖居的一方池塘;成为安生立命的家园、幸福和谐的乐园、精神成长的书园。
高效课堂的道中之道
“书中学道——做中习道——省中悟道”是湖州师院附属十二中的一大亮点。这“三道”如同铺就的一条课改铁轨,承载着师生的智慧和努力,循环往复,把课堂教学改革一步步推向纵深。
向课堂要效率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强调“建设轻负高效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质就是利用有效的教学时间,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达到育人目标。
十二中的领导明白,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高效,教学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革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师生才会相长。
推行新课改,必然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和习惯,这是任何学校都必须跨越的门槛。
与高效课堂相悖的是“高耗低效”课堂,教师越教越苦,学生越学越累。其主要表现是:一、课堂教学不优化,抓不住重点,弄不清目标,面面俱到,主次不分;二、沿承旧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刻板单一,课堂缺乏活力;三、教师对新课改认识上出现偏差,盲目淡化“教者的主导性”,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变成了“放任自流”。四、为改革而改变,盲目追求“信息化”,注重课件的“装饰”,片面追求“热闹”与“花哨”的课堂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严重阻碍学生身心素质和谐地、自由地发展,阻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他们提出建立全新的质量观、学生观和教学观,不仅要向教学要分数,更要向教学要能力的主张,改变课堂模式,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扎扎实实推进“三道”课堂教学模式
他们推行的“三道”课堂教学模式,致力打造生本课堂,引导学生学会求知的方法,让学生优化与人共处的品质和技能。
“三道”课堂是“书中学道——做中习道——省中悟道”的学习模式和“为生开道——与生论道——携生悟道”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道”学习模式是指学生“自主积累,书中学道;合作探究,做中习道;反思提炼,省中悟道”。 “自主积累,书中学道”是通过航标引领,学生自主积累,看看、读读、背背、记记、练练等方式学到基础知识。“合作探究,做中习道”是师生和生生之间通过动态的、参与式的、体验式的、实践式的、合作探究式等方式习得方法、规范和技巧等。“反思提炼,省中悟道”是学生对所习的知识与能力进行反思,感悟和总结,并把它们内化成跟随生命的智慧和素养,从而实现从知识中心到情感道德价值观的转化。
“三道”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围绕“航标引领,自主学道;实践探究,合作习道;导图提炼,反思悟道”这三个环节进行授课的一种模式。“航标引领,自主学道”是教师通过制定符合学生自学要求的主动学习航标单,为学生自学新课的文本知识提供一种渠道和方向,让学生在完成航标单的过程中明确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并发现自己的疑惑点。“实践探究,合作习道”是教师组织学生思维碰撞、焦点访谈,适时进行点拨,突破学生疑难点、疑惑点、易错点。“导图提炼,反思悟道”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和拓展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并在学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升华和提炼。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他们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航标单”。
课前,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航标单”引领的自主预习,充分了解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清楚各自在学习目标达成中的疑惑点、疑难点,以便师生在课堂上聚焦疑难点,做到关键处发力,也与高效教学价值观、质量观相吻合。
课后,致力于学生作业的改革,提升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实施“三段式作业法”,即“思维导图”回顾反思,“三色笔考试作业法”巩固拓展,“航标单”自主预习。
改革带来了哪些变化?
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改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性动、独立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从单纯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的组织者、释疑者、评价者及学习方法的指导者。
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的行为表现为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一个接纳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三道”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越来越阳光,每个学生、特别学困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使学生越来越自信,学生自习掌握简单易懂的内容,课堂上学习起来轻松了;使学生越来越乐学,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乐趣也更多了。
在2014年湖州中学、湖州二中自主招生及中考中,该校学生再创佳绩。后30%控制到8.4%,引起全市同行的关注。学校被评为浙江省“轻负高质”示范性初中,全国“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实验学校,全国课堂教学先进单位。学校的发展,吸引了省内外两千多位教育同仁来校参观学习,省初中骨干校长班百名校长6次来校参观交流,学校课改的引领辐射作用不断扩大。
教师智慧地教学,学生有品质地学习。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倾听能力、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让智慧飞扬,让心灵奔放,让少年闪光。
改变,是为了坚守最初的信仰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当然是育人、改善人!所谓人才,就是“德”与“能”的统一,缺一不可。古今中外,一切贤达有识之士无一不把“立德”作为树人的首要准则。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器”。但是,我们必须知道,成“小器”靠的是知识,成“中器”靠的是能力,成“大器”靠的是品德。然而,无数的家长经常告诉孩子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把学习成绩搞上去,别的什么都不用管。”于是,我们的道德教育越来越弱化、虚化,从小学到大学只为考试分数斤斤计较,这种小家子气的教育观念与我们国家所倡导和期盼的“会合作、愿分享,胸怀广阔、志向高远”的人才标准格格不入。
面对被异化为分数的教学,我们也和其他学校一样有过长吁短叹、有过望洋兴叹、有过面对改革风险缺乏胆略和勇气,但真正的改革是从强烈的担当,是从内心长出来的。我们十二中依然坚守“立德树人”的理念,以“雅正文化”正魂、“积极心理”正心、“善道德育”正德,“三道教学”正能,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化的培育。我们坚信,只有这闭环中的每一环都环环相扣,才能实现叠加效应,实现立德和树人并重的完整教育。
正魂:学校对学生影响最久远、最深刻的不是知识,不是分数,而是文化,是一种在校园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我们秉承“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的百年校训,以“雅正”文化,坚守教育之本,正魂。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雅校”,我们不断营造校园“雅境”,传承、创新内涵底蕴、外显优雅的“雅文化”,提升“雅誉”,培育“雅人”,笃行“正道”,为发展教育理念而“正理”,锐意教学改革而“正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而“正心”,求取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正本”,加强师德建设而“正德”。“心雅正,品自芳”是育人理念的创新演绎,也是对我百年校训的传承与发扬。这个核心文化就像一轮太阳,照射到学校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没有这个统一的学校文化之魂,再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也都是一种华丽、零乱的碎片。
正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好的教育,应该是关注受教育者心灵需要的教育。教育一定要按照人自身成长的规律去开展,第一个维度是要关照心灵,第二个维度才是心灵作用下的行为。为什么有学生厌学?除了学习技术上的因素,很大程度上是学习动力源,即内在需要没有被充分激发,缺乏正向激励,心灵的力量没有得到拓展。为此,学校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的立体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践行“正言、正行、正心”,务本培源,扶正祛邪,扬优挖潜,以个体辅导、沙盘游戏、幸福课堂、励志演讲、专家报告、社会实践、文体艺等多种活动形式输送正能量,在实践体验中,丰富阅历,感悟人生,浸润学生心理,潜移默化地激扬生命活力。
正德:“善道德育”,真正的德育方式应该在“自然活动”中进行。我们构建了小组合作式“善道”德育模式。以闪光卡机制为抓手,实现学生“向善、修善、扬善”。
以走廊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等大环境熏陶,诵读《弟子规》,谨记圣训、经典悦读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向善,让学生在生活中唤醒“善”之内驱;以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等“五自”作为个体发展理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以“孝德”作业、家风建设等活动,激励每个孩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践行“善”之内涵;以创建“闪光卡激励机制”,实行“闪光之星”奖励机制,白金卡小组奖励活动等激发学生优势和潜能,激扬“善”之活力,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通过这些心灵上的氤氲化生的过程,使孩子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意识逐渐形成。
正能:我们积极倡导并建立“既要分数又要素质,实现当下升学与长远发展的统一”的质量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发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学生观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要服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观,提出“教学正能”,走一条以发展学生素养来提高学习质量的道路,让学生泡在有生命的学科素养里,而不是浸在赤裸裸的没生命的试题里。不仅要向教学要分数,更要向教学要能力的主张。
我们推行“三道教学”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任何学习最终都要经过学、习、悟三个阶段,只有悟得才能升华为注入自己生命的素养,才算是一轮学习的终结。“学”为此道之起步,“习”为此道之续步,“悟”为此道之化步,步步向前,道可成全。“三道教学”课堂3环节、24字教学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真正要实现高分与高能的统一,必须更深层次地探究:“决定课堂生命力的到底是什么?”要实现高分与高能的匹配,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学习的闭环中,它包含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思维的激活、能力的锻炼及学习情感的发动。当下,我们老师缺学科知识吗?当然不缺,缺的是让学生高效接受、加工、运用知识的技能和方法。缺的是对脑科学的研究,即记忆方法、思维方法、心理技术。作为老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要关注记忆方法的研究,引入思维导图、学科模型、解题流程图,让“思维路径”清晰呈现,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锻炼思维能力。三道教学最终要实现三个阶梯的发展:第一个层面实现“爱教爱学”,即以赏识激励、激活右脑、成功自信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第二个层面实现“会教会学”,即在“书中学道”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做中学道”中提升合作探究能力、表达能力等,在“省中悟道”提炼反思归纳能力;第三个层面:“教会学会”,即实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高能和学考一体、超常发挥的高分。
三年来,我们推进“三道教学”,逐渐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质疑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精彩连连的展示,没有了死气沉沉的课堂,有的则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审美快感,学生的变化给人带来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学生的潜力一旦被挖掘,束缚的翅膀一旦被打开,立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以思维碰撞为前提的教学,让孩子有了神游天外、心骛八极的思维放飞。教学模式是介于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中间层面的东西,它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是教学经验的升华,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基本框架。普通教师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要经过这三个过程:入模即做中学,临模即做中思,出模即做中创。“入模”为更快“出模”提供了学习平台,是为了在一定的规范上显示个人的教学风格。我们的课改有待于在“三道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符合各学科的教学模式并发展一科多模,有待于更多有风格的老师涌现,寻找更能体现学科特点和学科思维的学习和教学方式。
课改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千倍,从表面上看来只是教育方式的改变。但冰山之下,却是观念、教学行为、评价机制、文化、管理等庞大体系的变革。要向改革要实绩,必须要重组学校结构,打通教育的各个环节,即打通管理团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只要这个闭环环环相扣,层层传递,畅通执行,任何改革都会反馈丰厚的红利。我们创新管理机制,引入“思维导图式项目化管理机制”,这是一种管理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管理的执行模式,“值日校长”、“年级项目工作负责人”,让教师们拥有多重的身份,打破了单一的教师职能,让教师回到教育的原点,激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实现“事事有人做,时时处处有人管”。通过“三格师训”,即“入格、升格、风格”,层层要求、层层提升,来唤醒教师的教学自觉。只有自觉才有自信,只有自觉才有创新,只有有了自觉,才拥有了一种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内在力量。
我们十二中的学生不只要有分数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要有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为孩子未来的生存发展打扎实的基础,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李明 湖州师院附属初级中学十二中校长俞月琳)
网址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4/06/content_433382.htm?div=-1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