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1日,湖州日报头版以《体现特色 奏响强校好声音——湖州师范学院五年发展成就之特色发展篇》为题,报道了我校五年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发展。全文如下:
体现特色 奏响强校好声音
——湖州师范学院五年发展成就之特色发展篇
(记者 卞继国 通讯员 谈铮渭 程龙)
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高校;首次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首次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
一个又一个“国字号”的奖项,彰显着湖州师院核心竞争力的日益提升,诠释着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学校自第二次党代会以来,以“特色兴校”为总战略,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总抓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二次创业”,努力提升办学层次,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齐心协力创出品牌,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
“刚来学校,学院就为学生安排了导师见面会,各导师介绍专业研究方向,学生挑选导师。”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周雨雯说。这是水产养殖学专业根据学生兴趣和要求实行个性化教育、进行专业指导而实施的创新化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湖州师院特色专业和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其重点瞄准我省淡水养殖专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水产养殖学专业所在学科——水生生物和水环境学科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已建成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科院重点实验室、省渔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省淡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省级院士工作站等。
近年来,湖州师院着力发展应用学科,初步形成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人文社科与理工农医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建有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市“365”优秀创新团队2个,数学、物理学、教育学等师范类传统优势学科发展稳健,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应用学科发展迅速。
为了让群众能在家门口看病、看得好病,2007年,湖州师院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全科医生”定向培养,与市卫生局合作,为我市农村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定向培养大专层次的社区卫生人才,随后定向范围扩大到嘉兴、舟山等地,招生层次涵盖大专、本科。
8年来,学校共招收定向培养社区医生本专科生一千多名,并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去年,该校又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在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上继续领跑。
2014年开始,湖州师院创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全省师范院校中率先打破师范和非师范专业界限,启动大类招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让每位学生得到“最适教育、最佳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血脉,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将文化展馆的育人功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已然成为湖州师院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胡瑗广场、湖州历代状元馆展示着湖州文化名人的成就与浓浓爱国爱乡之情;校史馆、思源广场讲述着学校的发展历程以及与湖州的血脉相连;安吉园、长兴广场、德清湖移植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着地方文脉。
不管是湖州师院在校师生,还是湖州市民,只要一说起“胡瑗大讲堂”,无不竖起大拇指。杨叔子、于丹、彭林、白岩松、敬一丹等众多名家学者都曾做客讲堂,启迪思想、传播智慧、润泽心灵,已经成为该校的又一张文化名片。
五年来,湖州师院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守望、传承、创新,形成了学校层面以胡瑗文化节、胡瑗大讲堂、场馆文化、环境文化等为重点,二级学院以“一院一品”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格局,在校本文化的传承挖掘、场馆文化的特色凝练、地方文化的融合创新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文化育人深耕落地。
一串串数据,无声胜有声;一枚枚奖牌,争把春来报。五年来,学校获国家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各1个,新增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精品课程等项目50多项;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合作)和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学生获全国性学科竞赛一等和二等奖18项,省级一等奖2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省级学生科研项目150余项。
网址链接: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5-05/11/content_224998.htm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