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科研工作:新思路决定新出路【质量攻坚•科研篇(5)】

来源:党委宣传部、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 发布日期:2015-09-23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从2012年组建至今,短短三年来已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在全校文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教师人数较少且没有各级重点学科支撑的背景下,社会发展与管路学院能取得这样不俗的成绩,其成绩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回味。

 

理念引领  明确方向


    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是学校2012年新组建的一个二级学院,学院规模不大,也没有高层次学科平台支撑。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学院新班子按照学校顶层设计引领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一目标,客观分析学院形势,统一思想,把努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作为实现学院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明确了有作为才会有地位的发展理念。


    学院成立之初,就着手广泛调研,征求全院老师对学院学科发展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搭建了民国史、乡村旅游和小城镇发展三个院级研究所平台,组建了研究团队,为学科发展及广大老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指明方向。


    与此同时,学院积极外引资源,为学科发展创建更高平台。2012年,专门史和旅游管理2个学科方向被列为校级扶持学科;2013年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湖州中心成立;2014年“湖州民国人物与社会研究中心”成功申报首批湖州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2015年,湖州市旅游委在学院挂牌成立“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


     院长周建华说:“努力服务社会依然是我们坚守的目标。一枝独秀不是春,如今,我们的科研队伍要从分散走向整体,将学科知识交叉运用,融会贯通,朝着共同的方向做大做强。努力建设具有应用类学科和专业、能服务地方的特色学院。”


团队凝聚  促进发展


    人才是学院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的根本。为此,学院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首先对应聘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能力进行充分甄选,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方向一致的优先选择,确实优秀但研究方向不太一致的,引进后则做好充分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凝聚到学院学科方向上来,做好研究方向的转型。近年来,学院引进的每一位博士,都清楚地记得来校报到后学院主要领导与他们第一次长谈的内容,那就是要把个人学术发展与学院学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找到二者最佳的结合点,在学科发展中实现个人学术发展。


    2012年进入学院的罗亚娟博士坦言:“学院领导在我们刚进入学院还未研究前就找我们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希望我们的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方向相一致,而这番谈话也使得我能马上进入研究状态,找到自己的方向和定位,避免走了许多弯路。”


    学院成立三年来,学科教师队伍中2人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同时共引进博士6人,学科团队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更加优化,梯队建设初步成型。2009年来学院工作的鲁卫东博士,已先后主持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在《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安徽史学》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2013年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第二期行动计划”,同年,《民国中央官僚的群体结构与社会关系》又获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他也成为民国史学科团队的骨干力量。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他认为有很多因素,但其中的一点就是学院有好的学科平台和学科研究团队,这些都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鼓励老师凝聚学科方向的同时,学院积极引导老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融合趋势不断凸显。小城镇研究学科团队的成员王锋副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风险感知的城市“邻避危机”治理研究》,以及罗亚娟博士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长三角地区污染产业‘北漂’、‘西移’的社会机制及其社会风险研究》,在侧重本学科研究的同时,还把关注点落在生态文明、社会风险评估等领域,与旅游学科实现了有效融合。


制度保障  有效激励


    学院成立三年来,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成绩显著,2014年获校“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单项奖。谈到这一成绩的取得,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提到最多的就是学院在制度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出台了《进一步推进提升学院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水平的实施意见》,这一意见,为教师开展科研和服务地方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激励,也为项目申报、学术活动资助以及科研成果和横向课题奖励都制订了具体方案。比如对老师申报国家级项目,每项资助1000元,省部级项目申报资助500元,科研论文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学院对权威、一级期刊每篇再奖励3000元,核心期刊则每篇奖励1000元等等。


    没有学科建设经费怎么办?学院领导班子在这一问题上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决定每年从学院创收基金中拿出20%作为资助和奖励经费。今年学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王锋副教授对意见中的一条规定感受最深,那就是学院对项目申报实行前期论证制度,他说自己的项目初步成稿后,学院就组织院内相关专家对他的项目进行了预论证,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而基本成稿后,学院又专门邀请国内高校同行专家给予了深入的指导,“正是这些来自学院层面的制度保障,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营造氛围  共创佳绩


    开展科学研究除了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精神之外,对学院来讲,首先是为老师创造一个宽松的科学研究氛围。年轻博士是产出学术研究成果的黄金期,但他们来校后,会有来自家庭、工作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而学院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恰当的解决方法:一方面,除必要的教学、育人工作外,学院会尽量少给他们安排各类行政事务,减少压力,给他们创造潜心研究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院为每位新引进博士配备了学术导师,让他们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对此,2013年来校工作,2014年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罗亚娟博士说:“在项目申报过程中,作为导师的周建华院长给了我很多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让我受益匪浅。”其次,学院要为广大老师营造一个人人进学科、人人有团队、个个搞科研的浓厚学术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三年来,依托学院各类学科平台,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学院先后邀请了郁建兴、唐亚林、汪朝光、陈红民、周秋光等国内外学术名家来院开展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20余次,成功主办“海峡两岸民国人物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之江学者”青年论坛等大型学术会议。


    另外,学科成员也积极外出进行交流,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外出访学,加强与国内外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渠道,使得本学院的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


通讯员:李永强  

学生记者:陈颖 戴梦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