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晚报:简静自然,流美者人——书法家邱志文访谈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5-10-19

    2015年10月18日,湖州晚报A04版以《简静自然,流美者人——书法家邱志文访谈》为题报道了对我校书法家邱志文的访谈,全文如下:

 

  简静自然,流美者人

  ——书法家邱志文访谈

     邱志文:1967年生,广西昭平人。书法专业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先后求学于广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1990年入广西贺州学院工作,2003年调入贺州市委宣传部,同年当选贺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2005年调入湖州师范学院,从事书法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在《美术观察》、《书法》、《书法赏评》等发表论文60多篇,论文及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展赛中获奖近30次,其中《简化用笔:书法流变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入选第二届中国书坛“兰亭论坛”,《书法形式构成研究述评》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H记者 黄水良

    记者:善于选择,贵在坚持,是成才的关键。在对书法的选择和坚持上,能否谈谈您的体会?

    邱志文:选择书法,我觉得就是选择了一条更多地往后看的路子。对我来说,这条路子的魅力在于:我可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何等的闲逸自在!书法很本分,它以汉字的艺术表现为己任,极少其他艺术的勃勃野心;书法最重视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研习,与古为徒,师古出新,而不太在意昙花一现的时尚。

    我对书法的坚持,源于书法具有无限发掘的空间。从形下看,书法是“技”,从形上看,书法是“道”。技为表,道为里。技也好,道也罢,均有其“不易”、“简易”、“变易”处。对书法作哲学层面的探究,侧重其“不易”处;对书法作艺理层面的探究,侧重其“简易”处;对书法作技巧层面的探究,侧重其“变易”处。我对王羲之书法做过研究,我发现,王羲之对书法的把握,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其书写之法即阴阳之道;复杂在于,他对阴阳之道的演绎,绝非程式化的,而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变化莫测又宛若天成,真乃“阴阳不测谓之神”。

    记者:教学、科研、创作,三位一体,是您治学治艺的基点。立基于此,书法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难以回避。请谈谈您对该问题的探索和思考。

    邱志文:书为心学,亦为形学。它主要是一种把学问转化为美的活动。于是问题很明朗,首先你得有转化之学问,其次你得有转化之能力。学问涵盖宜广,文史哲美均在其列。文学使人优雅,史学使人明智,哲学使人深刻,美学使人丰富……于书法又何尝不是如此?黄庭坚评苏轼书说:“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美自内而外,字若有病,须治者既是字,更是人。

    书法家的转化能力,是其有别于一般学者的看家本领。这种本领,可通过对古典书学技巧(笔法、字法、章法)的深入研习取得,也可通过对形式构成原理的研习来深化。提高书法家转化能力的关键,是对书法语言的熟练掌握,即掌握书法形式与视觉心理、审美感受及文化指涉之间的关系。佛门咒语,以声音的振动显示能量;书法语言,以线条的流筑显示能量。对书法语言的探究,可以是多维度的,如书法语言的字体差异(篆隶楷行草)与书体差异(欧颜柳赵等)、书法语言的一般规律与个性创造等。

    记者:您的书法理想是什么?您追求什么样的书法风格?这种风格与社会有何干系?

    邱志文:以书化人,是我的书法理想。书虽讲法,但沉迷于法,忘却更高远的目标,以炫技为能事,则是书法家的悲哀。“非人磨墨墨磨人”,书法以人为目的,它是人生的修为,它让人更有教养,它使技法运用明确人文方向。以书化人,关键在以书养心,这是一种向内用力的特别功夫。

    风格是思想的衣饰。有一种境界叫放下,于人生于艺术莫不皆然。放下的前提是拥有,放下的结果是释然。我写字,以简化代繁复,以意象代具体,以含藏代明露,以符号代姿形,力求洗尽铅华,留下本质。在艺术上,它表现为一种简约、空静、自然的风格。简约,使作品有大味必淡、真水无香之妙,它极具涵括力和包容性,以少胜多,令人玩味;空静,本质上它是“不动心”之外显,属性上它属慢哲学和冷抒情,审美上它有禅意,有神性,有一种静默的力量,它的美似一支缓慢的箭,隐忍而温柔地渗透人心,令人恬然而不自知;自然,则是用一颗平常心写字,它消弭作品的斧凿气息,使一切都显得若不经意,不期而然。我希望这种风格的作品,能给人带来一份宁静,一丝清凉,一种从容和淡定。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身处喧嚣尘世、饱受“得到”“得不到”之苦的人们,他们疲惫的心灵都需要这种温馨的慰藉。

    记者:计算机的发展使书法的生命力岌岌可危,当今书坛却展赛不断,形势似一片大好!您怎么看待这番景象?书法将何去何从?

    邱志文:汉字不死,书法必生。书坛的某些繁荣现象,并非一定是人们对书法的需求使然,也可能是对名利的需求使然。书法向何处去?因为不明确,所以吸引人。我关注那些深具内美的书写,也关注那些极富想象的创作,它们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对书法的判断,若能超越狭隘的圈内标准,使其经受宽广而严峻的价值审视,书法的发展就有希望。

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5-10/18/content_2542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