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党委副书记杨柳带领校友联络办负责人和组织部相关工作人员一行,驱车前往湖州毗山疗养院看望离休校友吴人杰。杨柳此行向吴老致以了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感谢吴老一直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并向吴老捐资助学的善举致以崇高敬意。
铭记于心的失学之痛
吴老于1924年出生于浙江湖州,那个年代因为贫穷而无法温饱,无法上学,种种艰难困苦已深深植根于老人家心中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吴老回忆到,当时的社会带给他以及同龄人的是失学失业,是贫穷和压迫。为了生活,他尚未成年就被迫进入慧工印刷厂当学徒工,边打工边自学,靠微薄的工资维持生计。直到上海解放后,在郎玉麟同志(原浙西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县乡抗日群众武装创建者,后任华东军区炮兵后勤部军械处处长、军委总后勤部助理员)的推荐下,吴老才有机会进入华东军区军事政治大学政治专业四总队学习,重返阔别已久的校园。
难以割舍的母校情怀
吴老与湖州师院的渊源要从1952年说起。吴老于1952年10月从部队转业到湖州师范学校工作,先后在校长室和函授部工作。1952年10月到1958年6月的几年中,吴老不忘初心,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刻苦,一心向学,从学校校长室的一名普通职员,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函授教师。1978年10月,吴老再次回到湖州师范学校工作,直到1986年1月离休。吴老坦言,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心中早已镌刻学校的发展历史、奋斗精神、学子风采,历久弥新,感谢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特别是在艰苦的年月和学生朝夕相处,让吴老更加明白读书对一个适龄学生是多么重要,也更加意识到知识对改变命运有巨大的影响。
激情燃烧的夕阳红
当一颗种子发芽后,总是有机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1986年1月正式离休后,吴老没有安于一隅,安享晚年。他在湖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义务工作了七年,正是在这里吴老开启了捐资助学的新征程。在关工委中,吴老亲自组建助学小组,担任小组长,组织领导一批离退休干部开展帮困助学活动。定期召开会议,分配任务,核实情况,制定救助方案等。
据同住毗山疗养院的离休干部陈德胜老人介绍,吴老用来助学的资金,都是老人家平时一点点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宁愿苦着自己和子女也要多省点钱出来资助贫困学生。吴老这样说道:“我老了,吃不了多少,用不了多少,在这里也不缺什么。就想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帮这些孩子。我是从那个时候走过来的,知道没学上的苦。就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好好上学,成长成才。”当谈到吴老曾经资助的学生时,他显得异常兴奋。将孩子们寄给他的贺卡、信件一一拿出来,有厚厚的一摞。吴老还笑着说:“他们和我一直保持联系,有的已经毕业,考上公务员事业单位,有的已经成家还育有儿女,逢年过节都会来看我,有些还经常给我打电话呢!”似乎再没有什么能比这些更值得他欣慰了。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近期,吴老向学校捐赠5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还将房屋租金无偿捐给学校,支持学校建设。另外,吴老今年还向吴兴区关工委捐赠5万元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老人家用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是无止境的。相信那些受过吴老捐助的人,会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从而影响更多的人。
学生记者:任玲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