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湖州晚报》A03版以《师院教师发现“聚硒之王”》为题,报道我校教师教育学院白宏锋发现并研究壶瓶碎米荠。全文如下:
师院教师发现“聚硒之王”
一片叶子就能满足人体每天对硒的需求
有一种植物,硒含量是富硒茶叶的数百倍,它的一片叶子就能满足人体每天对硒的需求。
尽管很多人对这种植物并不知晓,但在湖州师范学院白宏锋老师眼里,自己和同事研究了10多年的这种壶瓶碎米荠,会成为今后健康产业中的“新秀”。
从2004年开始,白宏锋和同事就对一种最早发现于湖南壶瓶山的十字花科植物进行研究,这种叶片形状像老虎耳朵的植物在2009年有了自己的新种身份——壶瓶碎米荠。
正式命名后的第二年,在一次意外的检测中,白宏锋和同事又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壶瓶碎米荠对硒有超富集能力,。“一公斤的富硒茶叶,硒含量在几毫克,同样一公斤的壶瓶碎米荠,硒含量则可以达到1000-2000毫克。”白宏锋说,由于远超其他植物,壶瓶碎米荠因此又被称为植物中的“聚硒之王”。
正因为这个原因,从2004年至2012年,白宏锋申报壶瓶碎米荠的开发利用和萃取项目,成为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
2011年前,根据湖南当地有居民食用的特点,白宏锋将壶瓶碎米荠作为野菜进行推广。而发现这种植物聚硒特点后,白宏锋开始探索对壶瓶碎米荠的多元化利用。
通过对人工栽培的壶瓶碎米荠进行萃取提炼出的有机硒,不仅是纯天然的,同时也是目前唯一可溶于水的植物有机硒。“提取的硒蛋白可以和任何食用原料搭配,可加工出富硒食品、富硒饮料,还可以作为保健品的硒元素添加剂。”白宏锋告诉记者,这一技术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从长远来看,壶瓶碎米荠的应用前景很广,但眼下,因为这种分布在湖南和湖北大山里的植物并不被大众知晓,市民认知需要一个过程。
这两年,白宏锋一直在进行小范围推广的努力,由于壶瓶碎米荠生长在海拔800-1400米的山区,对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温度过高不行,温度过低生长缓慢。此外,对施肥的次数和数量也有要求,因此大规模推广需要与更加专业的合作社来进行合作。
白宏锋希望能有更多本土企业和他一起,共同将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链接:http://ehzrb.hz66.com/hzwb/html/2015-12/02/content_261223.htm
中国·浙江 湖州市二环东路759号(313000) 浙ICP备10025412号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195号 版权所有: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