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办

湖州日报整版:湖州师院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16-03-08

    2016年3月8日,《湖州日报》A05版以《湖州师院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为题,整版报道我校倡导文明修身,弘扬君子之风,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全文如下:

 

倡导文明修身 弘扬君子之风

湖州师院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

 

记者 卞继国 通讯员 谈铮渭

    湖州师院商学院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服务团日前被中宣部命名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这是该团队继去年2月入选“中国好人榜”、 5月被中国残联评为“全国阳光助残基地”后再次获得国家级荣誉。

    一个志愿者团队与一群自闭症孩子的5年之缘: 700多名“90后”志愿者1500多个日日夜夜的爱心坚守、 5.5万小时的温暖服务, 300多名“星星的孩子”从冷漠排斥到打开心扉,感受着爱的温暖……这支爱心团队不仅是湖州师院志愿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学校君子之风建设的成果之一。君子之风浸润着这些志愿者和湖州师院众多大学生的心灵。

    “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的首推君子文化,当今君子可以成为现代竞争中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湖州师院有久远的教师教育传统,崇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君子情怀,一直将‘文明修身’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学校党委印发了《在大学生中倡导文明修身,培育君子之风的实施意见》。君子之风意味着高尚、优雅、道德良知,更意味着社会责任。君子之风建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大胸怀、意志力、公德心和书卷气。”湖州师院党委副书记杨柳说。

博文雅行

培育谦谦君子基因

    “弘扬君子之风,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要赋予君子文化以当代意义,并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对接。”湖州师院政治学院教授沈晓阳说。为此,学校专门召集政治学、古代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组建了君子文化内涵研究团队,对湖州师院培育君子之风的目标、内容和路径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文素养、礼仪修养都是君子不可或缺的因子。在2015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学校为全体新生准备了一份见面“厚礼”,那就是由校内资深文学专家推荐的《论语》、《中国文化史要论》等12部国学经典推荐书目。在国学经典书籍赠送环节,由承担学校君子文化课程的老师向广大新生赠送,希望同学们能在国学的熏陶下习君子之学、长君子之识、扬君子之德、从君子之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去年,湖州师院试点开设《君子文化与人文素养》课程,由该校古代文学教研专家潘明福、鲍远航、周期政、夏德靠和周淑舫共同编制,课程一推出就被列为学校首批通识核心课程。课程紧紧围绕君子之风建设展开,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作为君子品格的精髓设计为八大单元。每一单元涵盖单元解题、名人名言、名篇赏析、故事选读、思考讨论、拓展联结等板块,既有经典论著中的哲理阐释,又有当今现实的深刻剖析,博古通今、有理有据。

    例如,学生可从苏武牧羊、岳飞报国、王旦荐贤的故事中学习古人对忠的践行,从“感动中国”人物“信义兄弟”的事迹中体会信的品质。“之前从来没有一门课这么系统地为我们讲解君子文化,一个学期下来,让我们接受了一场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中国有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非常了不起。”来自政治学院的江雨芬同学说。

    君子之风建设的核心是培育君子人格。湖州师院将君子文化的内容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后者是公共必修课。“我们发现其实君子文化中很多是教我们怎样塑造自身完善的人格,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与他人进行交往,比国外的一些理论说得更深、更透,更适合我们中国人,因此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整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田秀菊说。心理健康课程中原理、人际交往、文明礼仪、健全人格培养等章节均主要采用传统文化原理加以阐释、联系。

    据悉,湖州师院还于近期成立大学生礼仪中心,这是省内高校首个由学工部组建的大学生礼仪中心。该中心将致力于大学生形象与礼仪的培训、教学工作,并将在大学生通识核心课程中增设《大学生礼仪与修养》课程,制定《大学生雅言雅行手册》。近年来,学校还高度重视学生寝室作为育人重要阵地功能的发挥,通过制定一系列文明寝室建设的制度和举措,积极推进全校文明寝室创建工作,在我省大学生“最美寝室”评选中涌现出“最自强”、“最学霸”、“最创新”文明寝室,为大学生成长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历史专业同学还自发组建学校首个国学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历史系学生,我对国学有着很多的接触。通过学习,我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先贤,这使我对他们的生活与思想境界有着很大的向往。”首任社长张甜希望能够通过国学社使更多地人接触到国学真正的精髓所在。

责任担当

镌刻君子仁爱烙印

    君子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于担当、奉献社会的责任感。早在2000年,湖州师院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青年志愿者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总站。历时15年,目前在校注册志愿者已达1.6万多名,组建了74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硕果累累,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微爱筑梦”的故事。

    坚持10多年义务支教的教师教育学院留守儿童关爱团队就是其中之一。“姐姐,今年暑假你们还来我们村里吗?告诉你哦,我今年的成绩很好,老师还表扬了我……大家让我告诉你,我们很想你们。”去年寒假,湖州南浔区射中村的留守儿童们又给湖州师院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打电话了,盼着他们暑假再去上课。从2005年开始,教师教育学院留守儿童关爱团队秉承着志愿服务理念,坚持以师范特色服务地方、回馈社会。 10多年来, 500余名志愿者义务支教,帮扶农村留守儿童1000余人,立志让每位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这是我第一次做小老师,我觉得这不仅能帮助留守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更是圆了我的一个教师梦!”志愿者金元名同学说。

    和留守儿童关爱团队一样,湖州师院每个团队的志愿者们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弘扬当代大学生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将君子仁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涌现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潘美儿、“浙江骄傲”人物陈芬芳、远赴千里献“熊猫血”的史洁文等一大批志愿者典型……“你是志愿者吗?你做过多少时间志愿者?服务过多少人?”这是湖州师院大学生之间经常性的对话。在这里,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平均每人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达20.11小时,最长的有186小时。志愿服务不仅融入了学生们的行为,更是融入了管理制度的方方面面。

    据悉, 2014年,湖州师院将志愿服务与每年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并最终与学生奖学金及各类荣誉评比挂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活动。“爱满湖师、情暖湖城——湖州师范学院志愿服务文化让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地生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去年也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全源育人

涵养大雅君子人格

    “我们的初衷是先由学工部发文,悄悄地做起来再说,等形成共识了,再上升到全校层面推广,毕竟这样的实践在高校还不多。”湖州师院党委学工部部长朱小芳说,“但是征求意见稿一出,在长达一个多月的各类座谈、讨论、征求意见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反应让我们感到惊喜,学校上下各个层面、各个群体都认为很有必要、非常及时。也许寻找到了一种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教育方式。”

    湖州师院各个二级学院也积极响应君子之风建设。学校设立首批君子之风精品项目,申报数量超过学校今年立项总数的一半。“艺术导读”工程、“五心四有”思政人才培育计划等精品项目应运而生,他们都是根据学院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的二级学院学生人格养成计划。学校还在校园中开设了校园流动街景项目,通过举办君子四艺各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感受传统文化,并将君子之风内涵学习讨论融入党校、团校、主题团日活动。学校“胡瑗大讲堂”近年来邀请白岩松、于丹、罗援、彭林、白燕升等一批名家、学者,“最美浙江人”戴杏芬等一批道德典型人物,来学校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活动参与师生达4万余人次。“堪为人师者为君子,我们鼓励大学生学做君子,那么首先老师必须要做到努力成为君子。”教师教育学院教师许丹成掷地有声地说。“如果我们的老师上课时不修边幅,不能认真教书育人,那何谈学生的君子之风?”工学院副院长唐培松说。据了解,唐培松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州师院首届“陆增镛教师奖”获得者,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老师,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除了在学生中倡导君子之风,湖州师院也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除了出台各类意见和措施外,接下来还把师德评估纳入教师评比职称的环节,师德评估不合格者将被一票否决,不予晋升职称,而且这项工作由湖州师院党委书记刘剑虹亲自抓。“君子之风建设不能缺少教师的参与,教师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党委书记刘剑虹说,“君子之风建设将成为我校‘十三五’发展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用君子作为湖州师院大学生人格培养的目标和旗帜。培育君子之风,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花朵盛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优质基因产生共鸣,并探索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http://ehzrb.hz66.com/hzrb/html/2016-03/08/content_272747.htm